人間之美有“風花雪月”之說,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風無形無色,來去無蹤,與有形之花、雪、月並列,似很不倫。我懷疑此風,當是指雲。雲之態之色,其態其色之早晚陰晴變化之多端,向是人們欣賞的物件。“餘霞散成綺”、“落霞與孤鶩齊飛”,何等美豔!而黃山雲海,廬山雲霧更早成人間絕景。
華人向來有將自然之物人格化或倫理化的傾向,於是對自然物的審美欣賞往往寄寓著某種人生態度、人生精神,雲決不例外。首先,雲似乎是隱居隱士的象徵,南朝梁代的陶宏景隱居山中,皇帝關心他,問起他的山中生活,陶宏景寫了有名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的意思是:您問我山中都有些什麼,那些小山頭上盡是白雲繚繞,可惜這雲只能供我娛悅,卻不能拿來贈送給您。
雲到了禪宗手裡,又別具一種意蘊了,所以我們讀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切莫以為詩人一味遊逛閒適,他可是在言情道志呢!借用意象之說,此時雲之“象”包含一任自然、灑脫自在之意。禪宗僧人禪宗居士都喜歡借雲立意。韓愈的學生李翱去見禪宗大和尚惟演,李翱問這個大和尚:“如何才能得道?”惟演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說:“你懂了嗎?”李翱搖頭。於是惟演說了句:“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此時恍然大悟,說他懂了。我在講解王維詩歌時,曾向學生介紹過這個故事,問我的學生們,你們懂惟演所要表達的意思嗎?他不就是在表達這樣的人生嗎:像天上的白雲那樣,無心飄蕩,隨意去留,對世事無所掛礙,任雲逍遙,自由自在。我們當然不能像禪宗高僧那樣脫略世事,一味逍遙。然而不汲汲於人間的功利名位,是非得失,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境界,這對我們的人生幸福,恐怕也是不可少的。我們要有進取心,也要有知足感,要懂得感悟自然、順應自然,所以我們對惟演的說道,不必輕易否定,而當心領神會也。
我覺得,雲染上禪意,使我們在欣賞雲時,心靈似乎更容易受到浸潤與感發。蘇東坡《望雲樓》詩曰:“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東坡這首詩也富禪意,但東坡執禪向來不堅,他又服膺道家服食求長生之說,後世禪家對他每有微諷,所以日本作家幸田伴露讀此詩後要說:“實在不無情趣,彷彿有其用心,但白雲是否點頭稱是,則大可懷疑”。
近來偶讀宋代僧人顯萬的《庵中自題》詩:“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三更雲去作行雨,回頭方羨老僧閒。”覺得甚有意趣,白雲意象在詩人的筆下發生了變化,它要向世味上濃一番去了,然其借雲來演繹禪家人生仍是一樣的。
然而恐儒家眼中的雲又何如呢,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所追求的,是仁義道德的人生,他之視富貴利祿為變化無常,不足看重,原屬當然。所以我們用儒家眼光看雲,與用禪家眼光看雲,感受恐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也會覺得滋味多多的。寫到這裡,忽然想起知堂的文集有叫《看雲集》的,這不是偶然的罷。
人間之美有“風花雪月”之說,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風無形無色,來去無蹤,與有形之花、雪、月並列,似很不倫。我懷疑此風,當是指雲。雲之態之色,其態其色之早晚陰晴變化之多端,向是人們欣賞的物件。“餘霞散成綺”、“落霞與孤鶩齊飛”,何等美豔!而黃山雲海,廬山雲霧更早成人間絕景。
華人向來有將自然之物人格化或倫理化的傾向,於是對自然物的審美欣賞往往寄寓著某種人生態度、人生精神,雲決不例外。首先,雲似乎是隱居隱士的象徵,南朝梁代的陶宏景隱居山中,皇帝關心他,問起他的山中生活,陶宏景寫了有名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的意思是:您問我山中都有些什麼,那些小山頭上盡是白雲繚繞,可惜這雲只能供我娛悅,卻不能拿來贈送給您。
雲到了禪宗手裡,又別具一種意蘊了,所以我們讀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切莫以為詩人一味遊逛閒適,他可是在言情道志呢!借用意象之說,此時雲之“象”包含一任自然、灑脫自在之意。禪宗僧人禪宗居士都喜歡借雲立意。韓愈的學生李翱去見禪宗大和尚惟演,李翱問這個大和尚:“如何才能得道?”惟演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說:“你懂了嗎?”李翱搖頭。於是惟演說了句:“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此時恍然大悟,說他懂了。我在講解王維詩歌時,曾向學生介紹過這個故事,問我的學生們,你們懂惟演所要表達的意思嗎?他不就是在表達這樣的人生嗎:像天上的白雲那樣,無心飄蕩,隨意去留,對世事無所掛礙,任雲逍遙,自由自在。我們當然不能像禪宗高僧那樣脫略世事,一味逍遙。然而不汲汲於人間的功利名位,是非得失,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境界,這對我們的人生幸福,恐怕也是不可少的。我們要有進取心,也要有知足感,要懂得感悟自然、順應自然,所以我們對惟演的說道,不必輕易否定,而當心領神會也。
我覺得,雲染上禪意,使我們在欣賞雲時,心靈似乎更容易受到浸潤與感發。蘇東坡《望雲樓》詩曰:“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東坡這首詩也富禪意,但東坡執禪向來不堅,他又服膺道家服食求長生之說,後世禪家對他每有微諷,所以日本作家幸田伴露讀此詩後要說:“實在不無情趣,彷彿有其用心,但白雲是否點頭稱是,則大可懷疑”。
近來偶讀宋代僧人顯萬的《庵中自題》詩:“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三更雲去作行雨,回頭方羨老僧閒。”覺得甚有意趣,白雲意象在詩人的筆下發生了變化,它要向世味上濃一番去了,然其借雲來演繹禪家人生仍是一樣的。
然而恐儒家眼中的雲又何如呢,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所追求的,是仁義道德的人生,他之視富貴利祿為變化無常,不足看重,原屬當然。所以我們用儒家眼光看雲,與用禪家眼光看雲,感受恐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也會覺得滋味多多的。寫到這裡,忽然想起知堂的文集有叫《看雲集》的,這不是偶然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