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黃河》(唐代)羅隱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佔鬥客槎輕。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渡黃河》(明代)宋琬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黃河最美》(現代)萬方俊 曾狂放的歡笑過也洶湧的流過淚 流過淚 才懂得愛的珍貴 黃河最美 雖然你的外表不是華麗 你把藍天白雲擔成了姐妹 你把風霜雪雨看成是兄弟 我只是你身邊的一顆小米 是你的乳液把我餵養成顆粒不論我去到哪裡 都不可以否認我們的關係 雖然你的容顏跨越了世紀 你把百舸船舶抱在懷裡 你把衣襟長袖緊繫兩岸的心 流過淚 才懂得情的真諦 黃河最美 在我心裡 永遠都不會是過去《公無渡河》(唐代)李白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諮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創作背景: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賞析: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參考資料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黃河》(唐代)羅隱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佔鬥客槎輕。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渡黃河》(明代)宋琬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黃河最美》(現代)萬方俊 曾狂放的歡笑過也洶湧的流過淚 流過淚 才懂得愛的珍貴 黃河最美 雖然你的外表不是華麗 你把藍天白雲擔成了姐妹 你把風霜雪雨看成是兄弟 我只是你身邊的一顆小米 是你的乳液把我餵養成顆粒不論我去到哪裡 都不可以否認我們的關係 雖然你的容顏跨越了世紀 你把百舸船舶抱在懷裡 你把衣襟長袖緊繫兩岸的心 流過淚 才懂得情的真諦 黃河最美 在我心裡 永遠都不會是過去《公無渡河》(唐代)李白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諮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創作背景: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賞析: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