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旗19820920
-
2 # 百味趣談anan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一般李白寫的送別詩都會加上具體人名或官名作為標題,比如《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所以安旗《李白全詩編年註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鬱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另外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個友人是李白臆想出來的,看到青山白水間,有人在渡頭給友人送別(孤蓬萬里徵),有人在路上給友人送別(蕭蕭班馬鳴),於是詩興大發,寫下這首千古名詩,不然就不足以解釋李白為何不寫具體送別的人,也可以說明,為何友人一會是從水路“孤蓬”離去,一會又從陸路“蕭蕭班馬鳴”告別。其實是李白看到他人送別的場景,“替”他們表達的。像這種“替寫”的事,李白沒少幹過。在《子夜吳歌》中,李白“替”長安城中,有丈夫出征在外的婦女,發出最強的思念良人,平息干戈的呼聲。(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在《春思》中,李白更是“替”思婦說出盼望征夫能早日歸來的細膩心思,居然達到肝腸寸斷的地方,就算一般女子本人也是寫不出這般程度(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由此可見,《送友人》不是詩人真的送某個友人,而是見景生情,“替”他人代筆。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李白的詩《送友人》,瞭解李白的同學都知道,李白寫了很多首離別的詩,《送友人》就是其中的一首,另外還有《贈汪倫》、《朝發白帝城》等,而這首詩和前幾首不一樣的點就是: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和寫給誰,在歷史上是很難考證的。但這並不影響這首詩的精彩度,下面大家都欣賞一下這首詩的正文吧,
正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按照慣例,小編還是說一下譯文吧,防止很多人不理解詩中的意思。當然,這首詩也被列在初中課文當中,上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應該都很瞭解。《送友人》描述的是一份送別的畫面,大概的意思就是:出城之後,城牆的北面是翠綠的山峰,而城牆的東面有一條護城河,而李白和友人將在這裡告別;故人此去,路途遙遠,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不知道要走到哪裡?此時李白心中十分不捨,還是選擇了揮手告別。這時遠行的馬兒發出一聲嘶叫,就好像是迴應自己心中的不捨。
其實,送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我們外出求學,父母都是很早的起來,把我們送到車站,然後望著我們遠遠離去的背景,再默默轉身;再比如,自己很好的朋友要外出打工,過年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在出行之前聚在一起,作為送別宴。而這首詩正好表達了這種場景,雖然這首詩沒有描述送給哪個故人,但是可以從詩句中看出,李白和這位友人的關係十分友好,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全是不捨。
另外,這首詩的高明之處都在於:李白借“景寫情,動靜結合”。第一句的青山和流水相對應,一動一靜;最後一句的揮手和馬鳴相對應,又表達出自己的不捨。不管是這首《送友人》,還是李白之前寫的送別詩,都可以看出,李白是一個很重情義的人,而且十分憂愁善感。這也很容易理解,李白一生懷才不遇,能夠讓自己傾訴心聲的,只有自己的這些朋友。但李白又十分耿直,不想向社會妥協,所以只能看著自己身邊的朋友,一個個的鵬程萬里,就像這首詩當中寫的,“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這首詩在表達了對友人不捨的同時,又何嘗不是李白對於自己命運的無奈,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