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補償注漿的目的
補償注漿主要是為了填充同步注漿的殘留空隙,達到控制後期沉降的作用。以下因素決
定了本工程盾構在砂性土中推進穿越建築物時必須採取補償注漿措施:
①砂性土滲透係數大、粘聚力小,沉降控制困難,加上同步注漿漿液容易隨著土體孔隙流
失,進一步導致地面沉降較大、發展較快;
②隧道軸線埋深較淺(思致園處埋深僅
10m
)導致地面容易產生沉降;
3.2
沉降控制機理
補償注漿的漿液組成成分為粉煤灰和水泥,
相對於同步注漿漿液初凝時間短,
強度較高,
後期變形較小。將一定配比的補償注漿漿液透過管片的二次注漿孔注入管片壁後,可以進一
步達到填充空隙的作用,從而控制沉降發展
注漿壓力一般視地質情況和覆土深度而定,本次施工中注漿壓力控制在
0.3MPa
~
0.5MPa
之間,壓力不可過大,避免對土體產生大的擾動。每
0.2
立方米混合漿液中摻加約
1kg
膨潤土,
以起到潤滑作用。
在距當前推進環
4
環左右的位置開始進行第一次補償注漿。漿液的配比(
立方米中)
為:
3
包粉煤灰(
150Kg
)、
1
包水泥(
50Kg
),其餘為水。採用這個配比的原因是因為這個距
離離盾尾刷較近,水泥摻量不宜過大,防止漿液進入盾尾刷凝固而影響盾尾密封效果。兩個
孔的注漿量為
2
立方米左右。操作過程中,注漿施工員和地面監測人員必須保持緊密聯絡,如
果地面沉降沒有增加的趨勢且沉降控制在允許範圍內則停止注漿,若沉降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則繼續注漿,
立方米後若沉降還未得到有效控制則進行第二次補償注漿措施:
第二次補償注漿在距當前推進環
7
環左右的位置進行。以穿越思致園賓館的補償注漿為
例,
1631
環第一次補壓漿後地面沉降不滿足要求,則當盾構推進至
1638
環時在
環管片上
再開孔進行補償注漿工作。
此時的漿液配比為:
包水泥、
包粉煤灰其餘為水,
甚至
包粉煤灰其餘為水。
注漿量視地面監測結果而定。
另外,
假如
1632
環的沉降較大時也可在
環上開孔注漿,不必遵循隔環開孔的原則。施工流程圖如右圖:
3.4
施工結果
-20mm
+10mm
。採取補償壓漿措施後實測地表沉降為
-15mm
-10mm
,完全滿足要求。
4.
結論
實踐證明,當盾構在砂性土、埋深淺的情況下穿越無樁基建築物時,合理的補壓漿措施
可以起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作用。
3.1
補償注漿的目的
補償注漿主要是為了填充同步注漿的殘留空隙,達到控制後期沉降的作用。以下因素決
定了本工程盾構在砂性土中推進穿越建築物時必須採取補償注漿措施:
①砂性土滲透係數大、粘聚力小,沉降控制困難,加上同步注漿漿液容易隨著土體孔隙流
失,進一步導致地面沉降較大、發展較快;
②隧道軸線埋深較淺(思致園處埋深僅
10m
)導致地面容易產生沉降;
3.2
沉降控制機理
補償注漿的漿液組成成分為粉煤灰和水泥,
相對於同步注漿漿液初凝時間短,
強度較高,
後期變形較小。將一定配比的補償注漿漿液透過管片的二次注漿孔注入管片壁後,可以進一
步達到填充空隙的作用,從而控制沉降發展
注漿壓力一般視地質情況和覆土深度而定,本次施工中注漿壓力控制在
0.3MPa
~
0.5MPa
之間,壓力不可過大,避免對土體產生大的擾動。每
0.2
立方米混合漿液中摻加約
1kg
膨潤土,
以起到潤滑作用。
在距當前推進環
4
環左右的位置開始進行第一次補償注漿。漿液的配比(
0.2
立方米中)
為:
3
包粉煤灰(
150Kg
)、
1
包水泥(
50Kg
),其餘為水。採用這個配比的原因是因為這個距
離離盾尾刷較近,水泥摻量不宜過大,防止漿液進入盾尾刷凝固而影響盾尾密封效果。兩個
孔的注漿量為
2
立方米左右。操作過程中,注漿施工員和地面監測人員必須保持緊密聯絡,如
果地面沉降沒有增加的趨勢且沉降控制在允許範圍內則停止注漿,若沉降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則繼續注漿,
2
立方米後若沉降還未得到有效控制則進行第二次補償注漿措施:
第二次補償注漿在距當前推進環
7
環左右的位置進行。以穿越思致園賓館的補償注漿為
例,
1631
環第一次補壓漿後地面沉降不滿足要求,則當盾構推進至
1638
環時在
1631
環管片上
再開孔進行補償注漿工作。
此時的漿液配比為:
2
包水泥、
2
包粉煤灰其餘為水,
甚至
3
包水泥、
1
包粉煤灰其餘為水。
注漿量視地面監測結果而定。
另外,
假如
1632
環的沉降較大時也可在
1632
環上開孔注漿,不必遵循隔環開孔的原則。施工流程圖如右圖:
3.4
施工結果
-20mm
~
+10mm
。採取補償壓漿措施後實測地表沉降為
-15mm
~
-10mm
,完全滿足要求。
4.
結論
實踐證明,當盾構在砂性土、埋深淺的情況下穿越無樁基建築物時,合理的補壓漿措施
可以起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