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校人才真經

    本人在高校人事部門工作,且分管教師工作,日常接觸教師比較多,對教師的日常狀態算是比較瞭解。怎麼才算是熱愛科研,這個沒有準確定義,我姑且來做個簡單定義:一直有縱向科研專案,一直有比較高水準的論文產出,日常聊天十句話裡有五句跟科研有關,除了上課,其餘時間都在實驗室泡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能日復一日地堅守並不斷尋求突破,不能不說這是真愛。

    這類人在大學裡,尤其是985、211高校裡絕不在少數,他們的生活狀態我可以舉幾個現實的例子。

    先說一個材料方向的大牛,長江學者,遲早院士,50多歲,精力還極其旺盛。他做實驗,有時一干半個月,每天16個小時以上,晚上就睡在實驗室。任務完成後,一斤白酒下肚,然後回家放鬆兩天。據說他從20多歲起就這種風格了。

    再說一個我同事的老公,一直踏踏實實科研,水平不錯,很早就評上教授了,但因為平臺有限,也沒有什麼人才稱號。他從來不拿橫向科研專案(我同事經常抱怨說他做科研從來沒補貼過家用,還盡往裡貼錢),自然基金卻沒有斷過,專案經費裡面即便是最好報銷的部分都拿出來給學生買實驗用品了。他也有缺點,就是精力一般,熬不得夜,所以日子就過得特別規律,週一到週日,每天按時起床按時睡覺。至於孩子,基本都是我同事負責接送。另外我同事還負責做飯、拖地、洗衣服,也虧的她勤快(心疼她一秒鐘)

    最後說一個我的師弟,我之前的一個問答也提到過他,35歲評上教授,不過現在住70平老房子(不是學校的福利房),每天腳踏車上下班,寒暑假沒出去旅遊過。而且難得的是,他為人特別熱心,不但科研好,教學也好,還經常參與學院的公共事務,非常受同事學生歡迎。

    上面就是隨便挑了幾個例子。類似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一直以他們為大學的驕傲,正是因為有這些單純喜歡科研,尊重學生的教師,我們的高等教育才有希望。我也一直認為,他們也並不介意拿得比戲子們低,沒有戲子們關注度高,他們最需要的,是寬鬆的科研環境,優良的科研條件,這也是我們這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努力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燕子與小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