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制度,一石=120斤,一斤=16兩,一兩=24銖(宋代廢銖,一兩=10錢),明清沿襲宋制。古代【銅錢制度】與【斤兩制度】有重大影響關係,宋代改制就是明證。又如秦半兩、漢五銖、唐(宋、明)通寶錢,標準銅錢能當做砝碼使用。但歷代都有劣錢流通,又難禁缺斤短兩現象,導致【斤兩實際值】在【秦漢標準值】一斤256克一兩16克與【隋唐標準值】一斤640克一兩40克的基礎上一再下滑。結果分別是【東漢魏晉標準值】的一斤224克一兩14克與【南宋明清標準值】一斤600克一兩37.5克,一兩分別下降了2克與2.5克。擴充套件資料:一、斤的起源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也稱為「司馬斤」、「司馬兩」等,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秤」,這一標準也叫「司馬平制標識」。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二、古代單位中國的重量單位,以見於彝器上的鋝和勻為最早,但一鋝是多少以及鋝和勻的關係都無法知道,這兩個單位在戰國時期顯然還在使用,秦漢間的文獻對於鋝的重量也沒有一致的說法。中國的鋝雖有輕重兩種說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種,即三鋝重二十兩。這由毛公鼎銘中的"取三十鋝"可以證明那裡的鋝不可能只有十一銖多重。在戰國時期只有兩種重量單位,即斤和鎰,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從當時文獻中的記載看來,這兩個單位是亂用的.。這兩個單位同鋝和勻似乎沒有正式的聯絡,這是一件難以解釋的事。雖然後來的人用銖兩把這幾個單位聯絡起來,四個單位都成為銖或兩的倍數。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間的金文中似乎並沒有銖和兩這兩種單位。
漢唐制度,一石=120斤,一斤=16兩,一兩=24銖(宋代廢銖,一兩=10錢),明清沿襲宋制。古代【銅錢制度】與【斤兩制度】有重大影響關係,宋代改制就是明證。又如秦半兩、漢五銖、唐(宋、明)通寶錢,標準銅錢能當做砝碼使用。但歷代都有劣錢流通,又難禁缺斤短兩現象,導致【斤兩實際值】在【秦漢標準值】一斤256克一兩16克與【隋唐標準值】一斤640克一兩40克的基礎上一再下滑。結果分別是【東漢魏晉標準值】的一斤224克一兩14克與【南宋明清標準值】一斤600克一兩37.5克,一兩分別下降了2克與2.5克。擴充套件資料:一、斤的起源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也稱為「司馬斤」、「司馬兩」等,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秤」,這一標準也叫「司馬平制標識」。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二、古代單位中國的重量單位,以見於彝器上的鋝和勻為最早,但一鋝是多少以及鋝和勻的關係都無法知道,這兩個單位在戰國時期顯然還在使用,秦漢間的文獻對於鋝的重量也沒有一致的說法。中國的鋝雖有輕重兩種說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種,即三鋝重二十兩。這由毛公鼎銘中的"取三十鋝"可以證明那裡的鋝不可能只有十一銖多重。在戰國時期只有兩種重量單位,即斤和鎰,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從當時文獻中的記載看來,這兩個單位是亂用的.。這兩個單位同鋝和勻似乎沒有正式的聯絡,這是一件難以解釋的事。雖然後來的人用銖兩把這幾個單位聯絡起來,四個單位都成為銖或兩的倍數。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間的金文中似乎並沒有銖和兩這兩種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