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誇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於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和《六國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特點是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美,善於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蚊,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阿房宮賦》選自杜牧《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人,著名詩人。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作者在《上知已文章啟》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所以這篇賦是借古諷時,即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滅亡的史實,諷喻皇帝。 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鋪陳誇張的手法,描寫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寫阿房宮工程浩大,宏偉壯麗;第二段寫宮廷生活的奢靡、腐朽。這兩段又是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寫得條理井然。後半部分,由描寫轉為帶有抒情色彩的議論。第三段寫秦的橫徵暴斂導致了農民起義。推翻其統治;第四段意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指出“後人”(指當時統治者)如不知借鑑,必將重蹈歷史的覆轍。這兩段議論由古及今,層次很清楚。 賦這種形式,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它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本文完全具備這些特點。 本文無論是描寫還是議論,都充滿了激情,語言精美,富於文采;有時駢散兼行,於整齊中有變化;有時比喻貼切,生動形象;有時運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氣勢充暢。
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誇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於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和《六國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特點是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美,善於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蚊,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阿房宮賦》選自杜牧《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人,著名詩人。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作者在《上知已文章啟》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所以這篇賦是借古諷時,即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滅亡的史實,諷喻皇帝。 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鋪陳誇張的手法,描寫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寫阿房宮工程浩大,宏偉壯麗;第二段寫宮廷生活的奢靡、腐朽。這兩段又是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寫得條理井然。後半部分,由描寫轉為帶有抒情色彩的議論。第三段寫秦的橫徵暴斂導致了農民起義。推翻其統治;第四段意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指出“後人”(指當時統治者)如不知借鑑,必將重蹈歷史的覆轍。這兩段議論由古及今,層次很清楚。 賦這種形式,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它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本文完全具備這些特點。 本文無論是描寫還是議論,都充滿了激情,語言精美,富於文采;有時駢散兼行,於整齊中有變化;有時比喻貼切,生動形象;有時運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氣勢充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