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暮九歌
-
2 # 財富1397
煮豆燃豆萁,(豆)指的是;曹植!
豆在釜中泣。(萁)指的是;曹丕!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3 # 辛繼生
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這裡所說的豆無疑是指曹植本人(箕)無非是指曹丕。
煮豆燃豆萁,(豆)指的是;曹植!
豆在釜中泣。(萁)指的是;曹丕!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這裡所說的豆無疑是指曹植本人(箕)無非是指曹丕。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寫的一首詩
先說七步詩的兩個常見的版本,下文還會出現郭沫若寫的《反七步詩》版本
版本一:《世說新語》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三國演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意思差不多,版本二更加通俗易懂一點。
都是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萁煎豆來比喻同胞哥哥殘害弟弟。
那麼爭議到底在哪裡?為什麼萁和豆會存在不同的理解?且看下文,想必最後自會有你的理解。
慣例交代下歷史背景:
《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公元220年正月裡,老曹病死了,曹丕身為太子升級魏王,同年十月迫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魏文帝),但是當初和弟弟們爭奪太子位置的經歷實在是讓這個初登記帝王難以釋懷,耿耿於懷的曹丕也忌憚著這個才華橫溢富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想了個辦法另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不成就弄死。悲憤之下的曹植也是七步之內做出了流傳千古的《七步詩》
小時候語文老師或者先生們都是這麼跟我們說的。
話題產生於最近上映的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中吳秀波問了扮演曹植的宋洋
吳秀波認為曹丕才是豆子,曹植是萁
吳秀波的結論:曹丕是受煎熬的豆子,曹植是犧牲自我的萁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有疑問,你好好說話,我小學語文老師都看著呢。
吳秀波考問扮演曹植的演員宋洋“豆萁說”其實有做過功課,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我開篇提起的《反七步詩》,作者是郭沫若
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譯文如下:
豆萁在鍋下面燃燒,豆子熟的時候,豆萁早就化作灰燼,熟了的豆子成為桌上佳餚,變成灰的豆萁也變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根上長出的,怎麼會犧牲自己為兄弟奉獻?
那麼郭沫若為什麼會這麼理解?
郭沫若1943年寫了篇萬字文章《論曹植》,重新考察、論證了曹丕和曹植在人品文學方面的評價,並且對七步詩到底是不是曹植所作進行了質疑:
“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佔多數。多因後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詩為藉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殺,何至於僅僅受了點諷刺而便‘深慚’?所以這首詩的真實性比較小。然而就因為這首詩,曹植卻維繫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段話顯示了七步詩的產生是存在疑問的,所以郭沫若也是大膽質疑,一反世人的“豆萁說”站在萁的角度來思考,認為“萁”有犧牲自己成全同根而生的“豆”成為佳餚的奉獻精神。
反七步詩寫於1943年7月7日,正好是處於抗日戰爭社會背景下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所以應該是有著特殊時代理解的。
不過很多學者也是不以為然,認為郭沫若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植物上來,認為“豆”如果作為一個獨立生命,那麼不可能把讓人吃當做一種榮幸。
其實在這件事情之前魯迅也寫過《替豆萁伸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這裡面“豆萁”指的是1925年春天的學生運動,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和段祺瑞政府一同迫害學生,劉和珍和許廣平不畏強權帶領學生進行遊街抗議,最終也在這次學生運動中不幸犧牲,魯迅不僅寫了散文《紀念劉和珍君》抨擊段祺瑞政府,還有這首新七步詩來為劉和珍等人平反。
我們熟知的數學家華羅庚也寫過類似的七步詩《贈諸弟》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樂。不惜身成灰!願弟早成熟“成熟”一語雙關,讚揚甘為人梯的精神。
喜歡文章的點下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