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1987

    翻譯如下:

    蘇軾開門見山指出,什麼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無怨無訴,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決問題。其次是不能夠達到無訴無怨,但只要百姓有訴求,都能得到迴應解決,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別。也算是天下大治了。

    然後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體任何一處只要稍有躁癢,手就隨即而至。“夫是以天下可使為一身。”但怎樣才能做到“天下可使為一身”?他認為,重要的關鍵是推行仁政。所謂的愛民如子,視君如父。因此,“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憂患可使同,緩急可使救。”實質上是儒家忠恕思想的觀點。

    筆鋒一轉,以“今也不然”折引當下,歷數弊端。百姓有怨,求告無門。如訴之於天,如訴之於鬼神。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層官吏貪汙不堪賄賂肆行。“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與前述兩相對比,當下的危世敗局已赫然在目。何至於此?

    一般而言,法治是當政者的首選治國方略。文章把這個論點隱略了。而直接以漢唐朝和宋朝當下作為論據兩相比較;“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

    漢唐朝的弊端在於法制不明,導致“故小人以無法為奸”。而當下卻是法網恢恢,舉手動足皆涉法。但貪官汙吏卻以借法整人斂財,逃避罪責。“故小人以法為奸。”相比之下,結論是顯然的:表面意義上的法治與否是起不到安邦治國實際效果的。

    議論到此,不禁引人入勝。此路不通,途徑何在?之後文章又另闢蹊徑“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門的私利所致。都是變著法要以權謀利。政府系統患了“腸梗阻”。導致不能政通人和,令行禁止。這就是“壅弊”。

  • 2 # 使用者3783690160351

    譯文:

    蘇軾開門見山指出,什麼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無怨無訴,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決問題。其次是不能夠達到無訴無怨,但只要百姓有訴求,都能得到迴應解決,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別。也算是天下大治了。

    然後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體任何一處只要稍有躁癢,手就隨即而至。“夫是以天下可使為一身。”但怎樣才能做到“天下可使為一身”?他認為,重要的關鍵是推行仁政。所謂的愛民如子,視君如父。因此,“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

    筆鋒一轉,以“今也不然”折引當下,歷數弊端。百姓有怨,求告無門。如訴之於天,如訴之於鬼神。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層官吏貪汙不堪賄賂肆行。“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與前述兩相對比,當下的危世敗局已赫然在目。

    一般而言,法治是當政者的首選治國方略。文章把這個論點隱略了。而直接以漢唐朝和宋朝當下作為論據兩相比較;“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

    漢唐朝的弊端在於法制不明,導致“故小人以無法為奸”。而當下卻是法網恢恢,舉手動足皆涉法。但貪官汙吏卻以借法整人斂財,逃避罪責。“故小人以法為奸。”

    議論到此,不禁引人入勝。此路不通,途徑何在?之後文章又另闢蹊徑“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門的私利所致。都是變著法要以權謀利。

    行文到此,才把中心論點“決壅弊”赫然亮出。在列舉了王猛治秦的史實,分析了當下官場的各種弊端後,蘇軾順理成章的推出"決壅弊"的措施;“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厲精。”“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

    蘇軾的說法簡而言之,政治要務實;說到底還是人的因素第一。執政者要勵精圖治,勤政為民,接地氣,做好表率;管治要減省煩民擾民的政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又有賴於必須具備高素質的官吏隊伍。他認為表面上的法治與否都不是關鍵的。

    想法不錯。但再仔細推敲,如何才能做到“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豈不是又是沒有答案的答案。

    蘇軾還是儒家的仁政理想。從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來看,以人治為基礎的儒家仁政理想不僅從來沒有實現過而且史實證明也是行不通的。畢竟法治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這是毋庸置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全球市場拓展會不會考慮併購傳音通訊?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