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岳飛七歲賦詩》 投筆由來羨虎頭,須教談笑覓封侯。 胸中浩氣凌霄漢,腰下青萍射鬥牛。 英雄自合調羹鼎,雲龍風虎自相投。 功名未遂男兒志,一在時人笑敝裘。解釋:岳飛生逢亂世,顯示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生平指揮作戰凡126仗,未嘗一敗,乃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如此雄才,焉能忘之?典故內容:隋唐時期,凡是讀書人要做官,都必須透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華,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將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技術考試及第可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就把二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可見,沆瀣一詞並不是什麼貶義詞,只是後來變成成語不是讚美的話了。這是因為崔瀣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僅當官特別快,而且官職也特別的好顯然與眾不同。別人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看他們的名字就明白了。因此,沆瀣一氣漸漸流傳為一個貶義的成語了。《南史·江淹傳》嘗宿守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玉色彩筆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莫須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飛傳,岳飛傳記岳飛被捕,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找秦檜質問。秦檜說,岳飛兒子岳雲給張憲的反動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就是莫須有被人注意的開始。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氵是)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課程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弔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原文:《岳飛七歲賦詩》 投筆由來羨虎頭,須教談笑覓封侯。 胸中浩氣凌霄漢,腰下青萍射鬥牛。 英雄自合調羹鼎,雲龍風虎自相投。 功名未遂男兒志,一在時人笑敝裘。解釋:岳飛生逢亂世,顯示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生平指揮作戰凡126仗,未嘗一敗,乃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如此雄才,焉能忘之?典故內容:隋唐時期,凡是讀書人要做官,都必須透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華,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將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技術考試及第可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就把二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可見,沆瀣一詞並不是什麼貶義詞,只是後來變成成語不是讚美的話了。這是因為崔瀣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僅當官特別快,而且官職也特別的好顯然與眾不同。別人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看他們的名字就明白了。因此,沆瀣一氣漸漸流傳為一個貶義的成語了。《南史·江淹傳》嘗宿守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玉色彩筆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莫須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飛傳,岳飛傳記岳飛被捕,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找秦檜質問。秦檜說,岳飛兒子岳雲給張憲的反動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就是莫須有被人注意的開始。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氵是)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課程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弔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