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hksm35829

    意思是: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出自:《論語·顏淵》。這裡首先涉及到的是對“禮”的認識:禮是違揹人性的嗎?在儒學經典中,《禮記·樂記》中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因此,“禮”是根據一個人的德與位所形成的本分與職責的不同,是要求每個位置之上的人各敬其業,這是使一個團體和國家,乃至天下,能夠有條不紊的關鍵所在。所以,《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在孔子學說的“禮樂政刑”之中,“禮樂”兩方面都屬於道德層面上的。它不是強制性的接受,而是靠人們的自覺遵守和公眾輿論的監督,當自覺遵守和輿論監督無效的時候,才會動用“政刑”的手段予以制裁。孔子在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時候,不是強制人們接受,因為孔子既不是君王,也不是官長。孔子只是站在仁者的立場,告訴人們,怎樣才能使社會和諧穩定,從而使人們更能保障自己的安居樂業的正常生活。擴充套件資料非禮的解釋:傳統儒家思想的宗旨在於絕對服從,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無不充斥著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臣子要服從君王,下司要服從上司,兒子要服從父親,妻子要服從於丈夫,學生要服從老師等;凡事不服從者便會被是為“無禮”,“非禮”。無禮或者非禮這這就會受到懲罰,以體現“禮”的尊嚴,禮的監督者主要是信奉禮的人,即信奉傳統儒家思想者,在中國主要是廣大人民來監督的。法律的宗旨在於人人平等 ,法律的審判的注重的是“理”而”非禮“。由於法律的”人人平等“與傳統的”等級制度“是對立,法律”理“和”傳統的“禮”對立。而人們的思想依然停留在“禮”而非“理”,從而造成人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禮”而非“理”,“禮”是人們來監督的。所以在中國維護的很好,“理”是有權力機構來維護的,而這個權力機構卻又是有人來組成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老百姓不愛上法院,因為當他們遇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首先想到的是“禮”而非“理”,首先想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是有等級的”而非“人人平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穿女士打底褲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