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少年機器人創客

    其實雲計算的概念提出很早,只是最近才被人們所關注,這是因為只有在網路頻寬和計算速度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有雲計算實施的基礎,而早期提出雲計算,因為硬體基礎設施還不牢靠,自然缺乏技術落地的基礎,被人們所忽略,很多人覺得雲計算是天方夜譚,很少有人願意相信。經過這麼多年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雲計算的真正到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讓我們看看一個關於雲計算的定義:“透過網路以自助服務的方式獲得所需要的IT資源的模式”,雲計算是把計算能力當成一種可以輸出的能源,它的輸送管道就是網路,它把計算需要的硬體和軟體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群也叫“雲”,使用者透過網路和這個極其龐大的“雲”相連線,需要的時候你就付費使用,不需要的時候你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這樣的實現的確夠吸引人,完全改變了當前IT資源的使用方式,整個資料中心的執行生態都將要改變。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很骨感。現有的資料中心網路雖然大多數符合建設標準要求,但每個資料中心都有各自的特點,也正是這些差異性才能擁有自己的忠實使用者。每個資料中心的容量、硬體設施和人員水平都有很大差異,部署雲計算就會面臨著不同的困難,有的資料中心甚至必須要將所有的基礎硬體設施換掉重建才可以,正因為此也減緩了雲計算普及的步伐,這需要資料中心做很大的犧牲和投入,而且未來究竟怎麼樣,還是未知數。每個資料中心引入雲計算的意願強烈程度是不同的,有的資料中心甚至還排斥它。所以,雲計算技術在資料中心真正落地時,遇到的各種阻力也不小,有的甚至在部署過程中被擱淺,以至於雲計算成了一個擺設,根本沒有在實際業務中發揮作用。

    其實,在雲計算走進人們的視野後,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雲計算落地苦難的問題。按照雲計算的願景,雲計算是一種資源,可以像水電一樣,開啟水龍頭或開啟電燈開關就可以使用,計算資源也是如此。可實際上,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根本不具備實施雲計算的條件,雲計算在實際部署時遇到了很多難題,需要不斷去適應資料中心的環境,去完善雲計算的技術。所以,後來又出現了霧計算、邊緣計算、區域鏈等衍生技術,這些技術都從雲計算而來,並針對雲計算的種種侷限,設計了更加接近實際的技術,這些技術正是“雲計算+”的範疇。雲計算的概念是谷歌在2006年被正式提起,並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的,到如今也已經十年,也是雲計算從無到有經歷的十年。

    和其它技術相比,雲計算花了十年時間,雖然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實際部署方面還是步子邁得有些小了,雖然各種資料中心都在前面加了字首,叫“雲資料中心”,但實際並沒有太多與雲有關的。就拿國內幾個大型的公有云“阿里雲”,“騰訊雲”和“百度雲”等等,對外提供服務基本就是出租一些計算、頻寬資源,並不是動態分配了,因為雲計算這種虛擬化的資源不好有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所以,在雲計算發展的下一個十年,要不斷完善自身技術,以便雲計算更好地落地,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使用雲計算,這就是“雲計算+”要做的事兒。 “雲計算+”是雲計算的發展方向,“雲計算+”是一種IT資源使用的生態,它既包含了各種新技術,又描述了未來雲計算的樣子。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雲計算+”主要包含有:AI技術、區域塊、邊緣計算、轉發控制分類技術等等,當然後面也一定還會有更好的技術出現,目前能看到的主要是所列的這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們常說的很low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