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
2 # 至樂無如讀書
人的秉賦性格與自然環境有莫大的關係。“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與“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意義是一樣的。因為中國歷史的前半期是東西格局,後半期是南北格局。具體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其實是相對而言的。網上有過各省出相的統計,關西的陝西排第二。相對而言關西出的將多,關東出的相多。而唐宋以後,江南的才子要遠遠多於北方。個人認為這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北方山高土厚,平原廣闊,苦寒,生存環境相對惡劣。所以造成北方人高大,性格粗廣,氣勢壯闊,所以武將多。而南方山青水秀,生活優裕,人的性格溫柔恬靜,好讀書,舞文弄墨。所以才子佳人多。還有一種現象,古代帝王(漢族)基本都出生在隴海鐵路附近。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的原因!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是流行於漢代的一句俗諺。在這裡,將相併非特指大將軍或丞相這樣確定的武將和文臣中的最高官階,而是泛指以高位將、相為代表的武人將官及碩儒文人。就歷史來看,歷史上的關西地區,的確是秦漢時期武將成長和建功立業的淵藪之地,它和盛產文臣的山東地區一起,構成了中國秦漢時期重要的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之地。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歷史現象呢?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三點:
一、“關西出將”是受北方少數民族尚武風俗長期浸染的結果。關西之地本是羌、戎等胡族的活動區域,漢代以來更是處於匈奴人的活動範圍。射獵、畜牧是這一地區少數民族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崇尚勇武則是他們最突出的風俗習尚。在崇尚勇武的習俗薰陶之下,這一地區的漢人中也逐漸形成了尚武的社會風氣和習俗。許多“關西”名將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軍事訓練,騎射、弓馬乃至兵法也成為其日常學習的必修科目。
二、長期受邊防地域環境和常年戰備的影響。關西各郡是秦漢兩朝的西部屏障,擔負著戍守邊疆的重任。秦漢時期這一地區常處於戰爭狀態,即使在所謂和平時期,匈奴也不時入塞搶掠。在這種極不穩定的軍事形勢下,河西地區事實上常年處於戰備狀態。這使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的軍事訓練逐漸成為關西地區的民俗,也使得“馳騁沙場,立功邊疆”的理想抱負成為關西人士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
三、關東地區長期以來思想學術發達,文化傳統積澱深厚。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源於中原魯國的儒學獲得長足發展,並最終在西漢武帝時期戰勝法家和黃老之學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和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朝廷重文教,通經就可致仕。於是是否精通經學及具備儒家所倡導的道德修養如忠、孝等品質,成了取士的主要標準。這樣,具有文化優勢的新一代士人群體就逐步成為漢代統治集團的主體。
總之,秦漢時期“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人文地理格局和特殊的地域官脈現象,既與關西、關東地區的自然地理形勢有關,也是先秦時期政治發展和文化積澱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