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闊天空詩酒花
-
2 # 村頭閒話
比喻一個人變化無常,見風使舵,隨波逐流,立場不堅定,耍二面派,書中如賈雨村等之流就是這樣的人。書中介紹賈雨村根基也盡,說明原來所處的朝代也亡,或跟隨著主子也不在掌權,為了功名,在次投靠新的主人(投靠賈府)緇衣頓改昔年裝,就象穿衣服一樣,脫了舊的換上新的,即立場變了,又為新的主子歌功頌德了,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焦大所罵的就是如雨村之流。爬灰:反過來抹黑舊主子,養小叔:重新擁護新主子為其頌歌!
-
3 # 就叫乘風
堪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傍。
世人先敬羅衣後敬人,衣服也是分等級的標誌物,比如,綾羅綢緞就不是平民百姓可以穿著的,龍鳳圖案就不是普通官員可以用的。所以換衣服就是換身份。就算是黑色的衣服,不同時代代表的意義也是不同的。在秦朝,國君信奉黑色,黑色的衣服就不是普通人能穿的,後人信奉紅色,正紅也不是人人都能用。皇帝選擇了明黃色,這明黃色就成了身份的像徵。
緇衣頓改昔年裝。只是說惜春由穿綾羅綢緞的金枝玉葉一下子變成了平民百姓,命運發生了改變,最後走投無路,遁入空門,獨臂神尼之名世間流傳。遁入空門是否就能拋開塵世的煩惱?答案是:不能。因為俗世之人惦記著她。薛寶釵惦記著她,她的好妹妹不放過她,她的未婚夫胥也在找她,用天大的理由拿捏著她:你父遺骸未葬!讓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出家成了做夢。最終達成協議:先葬父,後成婚,再殉情。於是有了秦可卿的葬禮(葬父),於是就有了茗玉的大紅襖白裙子(成婚),就有了劉姥姥的口中的吃砒霜(殉情)。於是就有了民間傳說《帝女花》。至於為什麼吃了砒霜也死不了,估計只有周家的人和攝政王(賈政)知道了,就連劉姥姥也是懞的。
不過《石頭記》的作者到死還在哀嘆:女兒未嫁將未降。女兒未嫁,惜春最後還是未嫁之身。
-
4 # 熊火印1948
紅樓夢中的“緇衣",出自對惜春的判詞,詞曰:“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所謂判詞,說通俗一點叫預示,就是用詞的形式說出結局。照詞的意思,惜春最終會脫去錦衣,換上“緇衣"。那麼,緇衣是什麼衣服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放在後一步回答,先來探究一下判詞中的“三春"倒底是指什麼?據我所知,對於“三春"的認識,人們的看法並不盡相同。賈府的小姐共有四位帶春字名的,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春進了宮,做了王妃,所以家裡只剩下迎春,探春,惜春,故有人把這三人視為“三春"。但也有人認為,惜春年齡尚小,“三春"應該是指元春,迎春,探春。其實,這兩者都不是所指,所指應該是指時間,即元春進宮以後最受寵的三年,也是賈家最鼎盛的三年。自元妃省親以後,元春因捲入朝庭的一埸案件而慘死,賈家也由此敗落。賈家帶春字的小姐,除元春巳死外,其餘三春也命運不濟。迎春被父親當物抵債,嫁給了債主孫紹祖,受盡折磨和欺凌,探春被朝庭和親,嫁去了遠離家園的海外蕃邦,惜春傲氣猶存,進庵當了尼姑。如此說來,對“三春"和“緇衣"就解釋得通了,是說惜春在賈家度過了三年的極盛期後,最終穿上了道衣,成了陪伴青燈古佛的道姑。緇是黑色的意思,黑色的衣服即指尼姑穿的道衣。
回覆列表
這是《紅樓夢》第五回裡惜春判詞中的一句,完整判詞如下: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判詞意思很明顯,惜春曾經是尊貴的公侯小姐,後來卻出家當了尼姑。“繡戶侯門”是指她的出身,早年錦衣玉食的侯門生活。“青燈古佛”則是她後半生的歸宿,也就是以出家人的身分侍佛終身。
“緇衣”也很明顯地表達了這個意思。判詞是寫在畫冊上配合圖畫的,惜春的命運畫冊上畫的就是“一所古廟,裡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沒說這美人穿的衣服是怎樣的,但結合古廟這一場所,看經這一動作,估計美人穿的就是“緇衣”,也就是僧尼等出家人穿的衣服。
緇衣,字面意義是黑色的衣服,因為緇是黑色的意思。但早期的緇衣是一種比較高貴的穿著,指的是用帛做的官服。畢竟在秦漢時期,朝堂之上以黑色為尊。《詩經》裡面就有一首《緇衣》,全文如下: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古書描述的緇色“紫而淺黑”
大意就是歌頌身著緇衣也就是黑色朝服的公子的風姿氣度。
但到了後來,緇衣就變成比較普通的服裝了,材料是普通的布料。由於僧人很多穿著這種黑布衣,所以緇衣也就漸漸成為僧尼服裝的代名詞,再進一步,也就可以用來指代佛教中人了。
所以,畫冊上的惜春穿著的“緇衣”肯定是指出家人的裝扮,“緇衣頓改昔年妝”也很好理解,就是摒棄了往日豪門小姐錦衣玉食的生活,不再像一位貴族小姐一樣打扮自己了,告別了“昔年妝”,換上樸素的佛門裝束,從此青燈陪伴,經書在手,潛心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