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19108185823

    有才的人德重要,有德的人才重要.德才兼備當然更好

    有德無才可做朋友.有才無德可來利用,德才兼備可為我師

    唯才論:這種理論的含義是用人只以才幹來提拔,不考慮其道德品行,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國時代的曹操.曹操曾經說過:無論雞鳴狗盜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獲得重用.確實,曹操在用人上氣度宏大,三教九流,無所不用,郭嘉在分析曹操十勝、袁紹十敗時曾經指出:“紹外寬內忌,所任唯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 比如曹操並不因為外人忠於舊主或對自己諂媚而模糊選才用才的標準.蔡瑁、張允賣國求榮,曹操雖一時利用,但心中卻早有處置.漢中楊松,貪財賣主,獻城給曹操,仍被曹操斬首示眾.而對忠貞的張遼、文聘,棄暗投明,曹操慧眼識才,不僅由衷讚賞,而且加官晉爵,委以重任.特別是晚年,重用與自己意見相左而非常有才華的司馬懿,最終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把唯才是舉的思想運用到完美無缺的境地.

    唯德論:這種理論認為用人以德,唯德是舉,只要品德高尚就可重用.人關鍵要有品德,才幹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有才幹無品德,非但不利於團體,相反只會破壞團體事業.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宋襄公.宋襄公一味講究仁義道德,結果打了敗仗,給後世留下笑柄.這種理論隱含的前提假設是:每個人透過適當的培養都能擁有任何層次的才幹,都可以出任任何層次的幹部職務.實際上,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許多人由於其基本素質問題,根本就無法培養.

    德才兼備論:這種理論的主要含義是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可以做幹部.先秦諸子中,墨子是倡導選用德才兼備的人才的.他認為:“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②有才無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無才之人予以培養,等其展示才華之後,再予以使用.德才兼備論首先傾向於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幹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還有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用人講究品行,其次才考慮才幹.同樣,他採用這種用人方式,也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德才兼備論的現代表述方式還有“又紅又專”,這種說法曾廣泛流行於十年文革時代.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領導在提拔幹部時,都按德才兼備論的方式實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品德高尚或才華出眾的人太少,德才兼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實行德才兼備論困難重重,強調了對德的要有才的人德重要,有德的人才重要.德才兼備當然更好有德無才可做朋友.有才無德可來利用,德才兼備可為我師唯才論:這種理論的含義是用人只以才幹來提拔,不考慮其道德品行,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國時代的曹操.曹操曾經說過:無論雞鳴狗盜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獲得重用.確實,曹操在用人上氣度宏大,三教九流,無所不用,郭嘉在分析曹操十勝、袁紹十敗時曾經指出:“紹外寬內忌,所任唯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 比如曹操並不因為外人忠於舊主或對自己諂媚而模糊選才用才的標準.蔡瑁、張允賣國求榮,曹操雖一時利用,但心中卻早有處置.漢中楊松,貪財賣主,獻城給曹操,仍被曹操斬首示眾.而對忠貞的張遼、文聘,棄暗投明,曹操慧眼識才,不僅由衷讚賞,而且加官晉爵,委以重任.特別是晚年,重用與自己意見相左而非常有才華的司馬懿,最終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把唯才是舉的思想運用到完美無缺的境地.唯德論:這種理論認為用人以德,唯德是舉,只要品德高尚就可重用.人關鍵要有品德,才幹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有才幹無品德,非但不利於團體,相反只會破壞團體事業.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宋襄公.宋襄公一味講究仁義道德,結果打了敗仗,給後世留下笑柄.這種理論隱含的前提假設是:每個人透過適當的培養都能擁有任何層次的才幹,都可以出任任何層次的幹部職務.實際上,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許多人由於其基本素質問題,根本就無法培養.德才兼備論:這種理論的主要含義是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可以做幹部.先秦諸子中,墨子是倡導選用德才兼備的人才的.他認為:“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②有才無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無才之人予以培養,等其展示才華之後,再予以使用.德才兼備論首先傾向於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幹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還有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用人講究品行,其次才考慮才幹.同樣,他採用這種用人方式,也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德才兼備論的現代表述方式還有“又紅又專”,這種說法曾廣泛流行於十年文革時代.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領導在提拔幹部時,都按德才兼備論的方式實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品德高尚或才華出眾的人太少,德才兼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實行德才兼備論困難重重,強調了對德的要求,必然要放低對才的要求,否則,在實踐中就無法行得通.當然要儘可能做到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人無完人”的事例和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