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解脫的靈魂
-
2 # 亮亮的後現代生活
生活的瑣碎你要打起精神對待,
周圍人你要打起精神對待,
各種外物(金錢、消費品、名聲)你要打起精神對待,
這麼好的你自己,難道配不上被打起精神對待嗎?
在這個價值觀日漸趨同的時代。
人活一世,好像就為了房、車、銀行卡里的數字、
別人眼裡「體面」的生活。
誰越早獲得這些,就是「人生贏家」。
我們為了趕上週圍人進度,一刻都不敢停下腳步。
談著不鹹不淡的戀愛。
太多人剛畢業,就忙著出名趁早,忙著趕場相親,
忙著複製「高大上」的人生標籤。
卻迷失偏離於自己的航道。
急功近利到四面楚歌的程度,
賠上的是自己無盡焦慮和慌張。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有跟人比較的心態?
因為我們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在家裡,父母動不動就拿別人家的孩子嚇唬你:
你看隔壁家的XXX,期末考了雙百,再看看你
他們看不到你其他長處和優點,
當你做出一點自認有成就感的事,
等著你的多半是懷疑和否定。
他們對誇獎你的話守口如瓶,
眼裡只有你不夠好的地方,
彷彿你是一無是處的廢物。
在學校,老師也會灌輸你跟人比較。
記得我讀高中時,每次考試後,
都會把每個人的成績和排名,
做成一張表貼在教室後面。
這種行為不僅無視學生的自尊和壓力,
更讓我們從小養成跟周圍人比較的習慣。
不僅學生和學生之間,
班級和班級、學校和學校之間也要比。
還記得那句班主任每屆必用的萬能用語嗎?
你們是我帶過的最差的一屆!
在這種氛圍下長大,
跟周圍人比較的心態大機率會伴隨你一生。
人們趨之若鶩的複製周圍人的「成功」,
卻忘了審視自己,發掘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著名畫家陳丹青有次上節目時說,
他回國後總有人問他:
陳老師你是怎麼成功的?
他很煩這種問題,答道:
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純粹因為我喜歡。
消費時代來臨後,我們消費的不再是那件物品,而是消費行為本身。
仔細想想的確是這樣,如今我們買的大部分東西,
已經不是它本身,而是:
我買得起這個 我用這個代表我的身份、品位
等這種感受和體驗。
所以,我們是否應該抵制消費,成為無慾無求的人。
當然不是。
人就是慾望動物,
這是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難以改變。
但我們要分清自己追求的是「真實慾望」還是「噪音慾望」。
我自己也有很多欲望,比如有很多球鞋想買,
想去喜歡的國家旅行,有很多美食想吃等等。
這些我發自內心喜歡,能讓我真實感到開心的,
就是我的「真實慾望」。
我發現這些東西帶給我的快樂、滿足、成就感,
遠比我去追趕所謂的粉絲數,要真實得多。
當我想明白這點,粉絲數就是我的「噪音慾望」,
而讀者的認同和得到的幫助,
才是我的「真實慾望」。
在追求「真實慾望」時,
你感受到的不應該是焦慮,
而是發自內心的動力和期待。
體會到的是真實的快樂和成就感。
過程是焦慮而痛苦的,滿足後,
體會到的也不是發自內心的快樂,
而是空虛和更多的焦慮。
這個回答並不是讓你消沉懶惰,無慾無求。
我們當然需要打起精神,
但打起精神的動力,不應該是跟人較勁攀比。
而應該是:
你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因為你值得;
你勇於探索自我邊界,因為你相信自己能做到;
你不會自暴自棄、頹靡不振,因為你不捨;
你清楚不管目前是身處順境或逆境,是否迷茫焦慮,
是否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你都是值得被愛的,你是配得上被你的努力對待,
你是配得上好的東西的。
這,才應該是你打起精神的真正動力。
回覆列表
父母已老 羽翼未豐
上班是收入的唯一來源,大家這麼辛苦上班,都是因為生活所迫;上班是生存的需要,養家過日子,大家上班的第一需求,就是養家,養自己,從學校畢業後,找工作的第一要求,就是養活自己,不靠父母;上班是實現事業理想的基礎,只有透過堅持每天的上班,日積夜累,才能讓自己強大起來;上班已經習慣成常態,工作時間久了,上班就成為你生活中的習慣,和吃飯睡覺一樣;上班是家庭責任所在,畢業之後,我開始工作能勉強的養活自己,可是父母還是努力的工作掙錢,有時候讓他們停下來休息下,可是他們總說,你要結婚買房子,這些都是要花大錢的,不工作哪裡有錢;上班是自我價值的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在工作中體現出來後,就會感到對工作特別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