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主三顧茅廬,諸葛亮縱談天下三分大勢,為蜀漢開基立業,奠定戰略基礎。朱元璋聽了劉基《時務十八策》,茅塞頓開,相見恨晚。遺憾的是《十八策》未能與《隆中對》一樣筆之於書,遂成千古之謎。否則,先後爭輝,遙相媲美,豈非史乘佳話!
然而,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與其周圍所及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絡。彼此之問總會互相映襯,互相發明。我們只要循著歷史發展的軌跡,以唯物史觀辯證地加以對照、比較和分析,一些已佚史料,也許能恢復其本來面目。所以,根據元、明有關劉基史料及其本人一生在德、言、功三方面的整體表現,進行一番認真的稽古鉤沉工作,就不難發現《十八策》的基本精神和大致輪廓,茲就此一一勾勒如下:
策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內鼎沸。誠能效湯、武弔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師,可取而代之。
策二:蒙元運窮,勢如強弩之末。紅巾軍轉戰中原,元兵不堪其擾,無暇旁及其餘,此天賜良機。宜竭全力,略定東南,而後揮師北上,王業可成。
策三:陳涉先起而先亡,以其先自王,為秦兵“的”也。故曰:辭禍有道,辭其“的”而己矣!為今之計,仍宜暫假韓宋名號,免為元兵之“的”。元運既窮,亦毋須與韓宋合力北向。韓宋與元相抗,無力節制於我,銳進南方,可無後患。
策四:建康為六朝故都,西襟荊、楚,東系江、浙,依山憑水,宜守宜攻,實建基之開府,定鼎之中樞,況龍蟠虎踞,帝王氣象巍巍,居之可佔大時之利。
策五:陳友諒弒主自立,名號不正。但地居上游,奄有荊、襄,窺伺江東已久。張士誠竊踞江、浙,稱孤道寡,若東西夾擊,勢必腹背受敵。殆矣!然則,張不過一守虜,不足慮,陳則虎視狼顧,於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擊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餘如陳友定,明玉珍,胸無大志,羽翼未豐,不足患,徐徐圖之可也。惟方國珍近在脅下,* 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於橫行,未有遠謀,其眾系鹽民嘯聚。茶、鹽為一代之私禁,民無所養而官不能恤,故鋌而走險。私禁可原情而貸之,使有所養,則方氏之眾自解,此不戰而屈之法也。
策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於修德省刑,輕謠薄賦。元政無道,應以為鑑。夏書雲:“酣酒嗜音,峻字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為國有民者,可不慎哉!”
策七:尚賢者政之本也。桀紂暴虐,小人逞奸;晉靈無道,邪惡當權。忠不見用,賢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強,士眾則強。湯、武得伊、呂而興;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關盛衰興亡,明矣!
策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後入宮,必試其事而能,然後用之。不問其系族,惟其賢。無論農與工肆之人,不鄙其側陋,則四方之賢,響慕而來歸矣!
策九:人非大聖,鮮有全材,適用為可;君欲任賢,當如用器,擇可惟長。長則用其長,短則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無所不收,使人盡其才,材盡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國之大要也。
策十:耕不忘戰,戰不忘耕,以耕備戰,以戰護耕。無耕則兵行不繼,輕戰則民不安居。民以食為天,兵以民為本。兵民一體,內堅外完,則誰能我敵?
策十一:徵繕歲給,取之於民。若索取無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運式微之因也。誠能遏其人盜,通之於天地之盜,則物阜民康,源長本固矣!
策十二:天地善生而盜之者無禁。春而種,秋而收,逐其時而利其生,則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國不自富,民足則富。與民休養生息,乃能長治久安。
策十三:利不及眾,則起天下之爭;爵不求賢,則萃天下之怨。是以賞禁僭,罰禁濫。賞罰分明,則令行禁止,威權自立。
策十四:善戰者省敵、不善戰者益敵。省敵者昌,益敵者亡。以我之敵,敵敵,敵不敵,乃勝。
策十五:制萬變者在於專;察萬微者在於定。四海之民聽於一君則定;百萬之師聽於一將則勝。是以眾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獨決。
策十六:兵行過處,計丁給田,使民來歸。而後編戶定籍,保甲連環。如此則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不致背井流徒。致敵之因既除,禍胎從此可弭。
策十七:尊儒重孔,興塾廷師,令童蒙敬習詩、書、禮、易,春秋,六藝,知禮義,人規矩,以正綱紀,以敦風化,此治亂弭禍之大本。
策十八: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苟能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決壅去蔽,興利除害,則取捨在我,無往而不適,何患帝業之不成哉!
劉先主三顧茅廬,諸葛亮縱談天下三分大勢,為蜀漢開基立業,奠定戰略基礎。朱元璋聽了劉基《時務十八策》,茅塞頓開,相見恨晚。遺憾的是《十八策》未能與《隆中對》一樣筆之於書,遂成千古之謎。否則,先後爭輝,遙相媲美,豈非史乘佳話!
然而,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與其周圍所及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絡。彼此之問總會互相映襯,互相發明。我們只要循著歷史發展的軌跡,以唯物史觀辯證地加以對照、比較和分析,一些已佚史料,也許能恢復其本來面目。所以,根據元、明有關劉基史料及其本人一生在德、言、功三方面的整體表現,進行一番認真的稽古鉤沉工作,就不難發現《十八策》的基本精神和大致輪廓,茲就此一一勾勒如下:
策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內鼎沸。誠能效湯、武弔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師,可取而代之。
策二:蒙元運窮,勢如強弩之末。紅巾軍轉戰中原,元兵不堪其擾,無暇旁及其餘,此天賜良機。宜竭全力,略定東南,而後揮師北上,王業可成。
策三:陳涉先起而先亡,以其先自王,為秦兵“的”也。故曰:辭禍有道,辭其“的”而己矣!為今之計,仍宜暫假韓宋名號,免為元兵之“的”。元運既窮,亦毋須與韓宋合力北向。韓宋與元相抗,無力節制於我,銳進南方,可無後患。
策四:建康為六朝故都,西襟荊、楚,東系江、浙,依山憑水,宜守宜攻,實建基之開府,定鼎之中樞,況龍蟠虎踞,帝王氣象巍巍,居之可佔大時之利。
策五:陳友諒弒主自立,名號不正。但地居上游,奄有荊、襄,窺伺江東已久。張士誠竊踞江、浙,稱孤道寡,若東西夾擊,勢必腹背受敵。殆矣!然則,張不過一守虜,不足慮,陳則虎視狼顧,於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擊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餘如陳友定,明玉珍,胸無大志,羽翼未豐,不足患,徐徐圖之可也。惟方國珍近在脅下,* 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於橫行,未有遠謀,其眾系鹽民嘯聚。茶、鹽為一代之私禁,民無所養而官不能恤,故鋌而走險。私禁可原情而貸之,使有所養,則方氏之眾自解,此不戰而屈之法也。
策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於修德省刑,輕謠薄賦。元政無道,應以為鑑。夏書雲:“酣酒嗜音,峻字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為國有民者,可不慎哉!”
策七:尚賢者政之本也。桀紂暴虐,小人逞奸;晉靈無道,邪惡當權。忠不見用,賢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強,士眾則強。湯、武得伊、呂而興;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關盛衰興亡,明矣!
策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後入宮,必試其事而能,然後用之。不問其系族,惟其賢。無論農與工肆之人,不鄙其側陋,則四方之賢,響慕而來歸矣!
策九:人非大聖,鮮有全材,適用為可;君欲任賢,當如用器,擇可惟長。長則用其長,短則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無所不收,使人盡其才,材盡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國之大要也。
策十:耕不忘戰,戰不忘耕,以耕備戰,以戰護耕。無耕則兵行不繼,輕戰則民不安居。民以食為天,兵以民為本。兵民一體,內堅外完,則誰能我敵?
策十一:徵繕歲給,取之於民。若索取無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運式微之因也。誠能遏其人盜,通之於天地之盜,則物阜民康,源長本固矣!
策十二:天地善生而盜之者無禁。春而種,秋而收,逐其時而利其生,則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國不自富,民足則富。與民休養生息,乃能長治久安。
策十三:利不及眾,則起天下之爭;爵不求賢,則萃天下之怨。是以賞禁僭,罰禁濫。賞罰分明,則令行禁止,威權自立。
策十四:善戰者省敵、不善戰者益敵。省敵者昌,益敵者亡。以我之敵,敵敵,敵不敵,乃勝。
策十五:制萬變者在於專;察萬微者在於定。四海之民聽於一君則定;百萬之師聽於一將則勝。是以眾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獨決。
策十六:兵行過處,計丁給田,使民來歸。而後編戶定籍,保甲連環。如此則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不致背井流徒。致敵之因既除,禍胎從此可弭。
策十七:尊儒重孔,興塾廷師,令童蒙敬習詩、書、禮、易,春秋,六藝,知禮義,人規矩,以正綱紀,以敦風化,此治亂弭禍之大本。
策十八: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苟能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決壅去蔽,興利除害,則取捨在我,無往而不適,何患帝業之不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