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代詩人戴叔倫在《送虞上人遊方》:“律義通外學,詩思入禪關;煙景隨緣到,風姿與道閒.”
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膾灸人口的絕句,如只以寫景詩欣賞,亦無不可;但因詩中的意境與禪宗悟道的境界契合,從禪詩的角度欣賞就更有禪味.漁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獨自垂釣於寒江之上,周圍一片白茫茫,他那種與天地融為一體,渾然無別,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禪者找到歸宿、找到本心、發現自性的禪境嗎?
唐代皎然《聞鍾》詩:“古寺寒山上,遠鍾揚好風.聲余月鬆動,響盡霜天空.永夜一禪子,冷然心境中.”詩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鐘聲,構造出一種寂靜清幽的環境,以“禪子”的主觀“心境”排除了物境,寫出禪僧進入禪境的神妙狀態.因此,我們說“意境”是禪詩詩味的靈魂.一首好的禪詩,即使沒有“佛”“禪”的字眼,但它所創造的意境——禪境,同樣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貫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佔好煙霞?無心於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靈澄《山居》詩:“因師問我西來意,我話山居不計年.草鞋只載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由於詩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體驗到的環境,是清新而又寧靜的,所過的生活是瀟灑自如的.這就是禪詩所表達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禪詩的詩味之所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代詩人戴叔倫在《送虞上人遊方》:“律義通外學,詩思入禪關;煙景隨緣到,風姿與道閒.”
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膾灸人口的絕句,如只以寫景詩欣賞,亦無不可;但因詩中的意境與禪宗悟道的境界契合,從禪詩的角度欣賞就更有禪味.漁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獨自垂釣於寒江之上,周圍一片白茫茫,他那種與天地融為一體,渾然無別,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禪者找到歸宿、找到本心、發現自性的禪境嗎?
唐代皎然《聞鍾》詩:“古寺寒山上,遠鍾揚好風.聲余月鬆動,響盡霜天空.永夜一禪子,冷然心境中.”詩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鐘聲,構造出一種寂靜清幽的環境,以“禪子”的主觀“心境”排除了物境,寫出禪僧進入禪境的神妙狀態.因此,我們說“意境”是禪詩詩味的靈魂.一首好的禪詩,即使沒有“佛”“禪”的字眼,但它所創造的意境——禪境,同樣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貫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佔好煙霞?無心於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靈澄《山居》詩:“因師問我西來意,我話山居不計年.草鞋只載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由於詩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體驗到的環境,是清新而又寧靜的,所過的生活是瀟灑自如的.這就是禪詩所表達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禪詩的詩味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