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社會整體:環保和錢,二選一。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其中之一研究領域就是可持續發展,包括智慧財產權和環保行業都認為是可以在長週期上提升整體效益。也就是說,環保是正效益的產業。這當然不符合歷史觀感。在很多層面的人看來,環保就是一項耗費,比如火電換風電,可到了今天依然有大量火電存在。為什麼?成本效益原則。比如空氣治理,過去企業直接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不說那些有毒氣體,就二氧化碳,但是現在有些國家要購買碳排放權。這些都會給經濟造成一些成本。
經濟學家當然多個角度,證明環保整體是好的,但是對於區域性來說,可能意義不大。這就是為什麼特朗普到處退環保群的原因。我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全世界65億人在喘氣,逐步逐步的,我也會問自己這麼個問題:“為什麼是我減少,為什麼不是別人呢?”這就是汙染的外部效應,印度說,你們歐美早幾年汙染玩了,把地球搞憋氣了,溫室了,回過頭現在要求我們也少喘氣,我們還沒喘夠呢。
所以,一個常態認識不同於經濟學家的看法,環保和錢,二選一。環保行業也天然和GDP增長不對付。這就是挑戰,這個挑戰未來會反覆糾葛。因為雖然海溫的確上升了,但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並不是我們明顯可見的危機,除了空調賣得更好之外,很多人可能並不想對環保實質性的付出太多。
另外,環保行業很多是公共事業性的投入。上面也說了,汙染是有外部效應的。什麼是外部效應?就是你放個屁,然後全電梯的人都聞到了醜味。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所以,環保行業從一開始就是非市場經濟推動的結果,當然,有經濟學家可以很好的用邏輯和驗證來說明,實際上環保是可以透過市場解決的。比如碳排放權的買賣。但個人認為,這依然是非市場性的。
那麼,如果公共事業的環保,遇到了經濟不景氣,財政收入減少?那麼絕對投入就容易週期性變化。從而導致很多的環保行業企業,受到了週期性的衝擊,而環保產業也變為三年打魚,兩年曬網的週期性行業。
如何統一?所有機制的目標最好就是將環保的負外部效應兌換成企業的經濟利益。比如汙水處理費和汙水處理廠的關係,比如碳排放交易,買家和賣家的關係。比如垃圾處理廠和住戶的關係。如果環保行業是有進項收入的,有競爭的,那麼這個行業就可以擺脫企業動力不足的問題。
當然,再好的辦法,無非是將環保投入的錢分攤出去,最終一定是需要為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支付。這一點,我想應該是最好理解的。
對於社會整體:環保和錢,二選一。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其中之一研究領域就是可持續發展,包括智慧財產權和環保行業都認為是可以在長週期上提升整體效益。也就是說,環保是正效益的產業。這當然不符合歷史觀感。在很多層面的人看來,環保就是一項耗費,比如火電換風電,可到了今天依然有大量火電存在。為什麼?成本效益原則。比如空氣治理,過去企業直接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不說那些有毒氣體,就二氧化碳,但是現在有些國家要購買碳排放權。這些都會給經濟造成一些成本。
經濟學家當然多個角度,證明環保整體是好的,但是對於區域性來說,可能意義不大。這就是為什麼特朗普到處退環保群的原因。我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全世界65億人在喘氣,逐步逐步的,我也會問自己這麼個問題:“為什麼是我減少,為什麼不是別人呢?”這就是汙染的外部效應,印度說,你們歐美早幾年汙染玩了,把地球搞憋氣了,溫室了,回過頭現在要求我們也少喘氣,我們還沒喘夠呢。
所以,一個常態認識不同於經濟學家的看法,環保和錢,二選一。環保行業也天然和GDP增長不對付。這就是挑戰,這個挑戰未來會反覆糾葛。因為雖然海溫的確上升了,但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並不是我們明顯可見的危機,除了空調賣得更好之外,很多人可能並不想對環保實質性的付出太多。
另外,環保行業很多是公共事業性的投入。上面也說了,汙染是有外部效應的。什麼是外部效應?就是你放個屁,然後全電梯的人都聞到了醜味。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所以,環保行業從一開始就是非市場經濟推動的結果,當然,有經濟學家可以很好的用邏輯和驗證來說明,實際上環保是可以透過市場解決的。比如碳排放權的買賣。但個人認為,這依然是非市場性的。
那麼,如果公共事業的環保,遇到了經濟不景氣,財政收入減少?那麼絕對投入就容易週期性變化。從而導致很多的環保行業企業,受到了週期性的衝擊,而環保產業也變為三年打魚,兩年曬網的週期性行業。
如何統一?所有機制的目標最好就是將環保的負外部效應兌換成企業的經濟利益。比如汙水處理費和汙水處理廠的關係,比如碳排放交易,買家和賣家的關係。比如垃圾處理廠和住戶的關係。如果環保行業是有進項收入的,有競爭的,那麼這個行業就可以擺脫企業動力不足的問題。
當然,再好的辦法,無非是將環保投入的錢分攤出去,最終一定是需要為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支付。這一點,我想應該是最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