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zdko2623

    頸聯側面烘托,續寫鷓鴣的聲音:詩人用一“聞”字,緊承上句的“啼”,用一“唱”字,暗應鷓鴣之聲(佳人唱的無疑是仿鷓鴣悽唳之聲而作的《鷓鴣詞》),繼續從側面來烘托鷓鴣聲的悽惻、哀怨——羈旅遊子聞聲而淚溼襟袖,紅粉佳人才唱而低首蹙眉.足見其聲是多麼感人!“乍”、“才”兩個虛詞,更突出了鷓鴣聲那令人難以自持的感染力.在詩人筆下,“行不得也哥哥”既是鷓鴣悽唳的叫聲,又是天涯遊子悵悔離鄉遠行的心聲,還是孤悽佳人對離人悲切呼喚的相思怨曲!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烘托之妙,勘與《陌上桑》之“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同工!尾聯聲形結合,渾然作結:“苦竹”,即唐竹,竹的一種,竹叢深密.在浩渺的湘江上,“行不得也哥哥”的聲音悽婉迴響;在夕陽西下的竹林裡,鷓鴣正恓惶地尋覓今夜棲息的窩巢.一個“闊”字,使鷓鴣之聲越發顯得悽唳悲切;“日向西”,使得景象也越發幽暗枯寂.我們不禁會想——那聲聲迴響的叫聲,是群群鷓鴣在低迴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那恓惶覓巢的身影,是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的鷓鴣呢,還是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他們能找到自己理想的歸宿麼?……言雖盡而意無窮,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渾然而出,宕出遠神,令人悵惘.“深得比興之遺”也!(《聖嘆選批唐才子詩》)全詩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絡,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世人譽之為“警絕”.不過,對於此詩的理解,也有極為矛盾的評論——朱東巖在《唐詩鼓吹》中說這首詩“純用比、用興,故佳”;而金聖嘆在《選批唐才子詩》中卻說,此詩病在全用賦體,使讀者無所感動詠物詩,他獨愛其末句,“深得比興之遺也”;華師大施蟄存教授在《唐詩百話》中又說,朱東巖說此詩好在“純用比,用興”.他既沒有指出比興的意義在那裡,我們更是無法索解.金聖嘆的思想混亂到連自己也莫知適從.鄭谷還有一首《侯家鷓鴣》詩,倒是比出名的這一首好得多:“江天梅雨溼江蘺,到處煙香是此時.苦竹嶺無歸去日,海棠花落舊棲枝.春宵思極蘭燈暗,曉月啼多錦幕垂.惟有佳人憶南國,殷勤為爾唱愁詞.”這首詩的藝術手法,是用雙重比興,比中有比,豈不是寫得比前一首高明得多?我以為“鄭鷓鴣”的代表作應該是《侯家鷓鴣》而不是這首《鷓鴣》;……其實,無論是成名作還是代表作,只要能體現作者的特色,能引起廣泛的共鳴,能經受歷史的檢驗,就是值得重視的經典!一首(部)作品之所以成名,除了作者、作品自身的因素而外,環境因素其實更主要.就本詩而論,如果不是晚唐時期人們普遍悽苦、頹廢的特殊背景,如果沒有當時鷓鴣曲調的流行,如果當時同類的作品能稍微出色一些,如果當時詩壇還和過去一樣大家輩出……那麼,它一定成不了名,詩人“鄭守愚”也一定成不了“鄭鷓鴣”!所以,我認為還是該“就詩論詩”——這首詩詠物能傳其神韻,寫景能渲染其悽愁氛圍,屬對煉句亦極工緻,詠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蘊深遠.它是詩人當之無愧的成名作,也是詩人恰如其分的代表作(之一)!成名作只此一首,代表作卻可以有很多,“李杜詩篇萬古傳”,汝確知何一首為其代表作乎?

  • 2 # 使用者2342335691113

    頸聯: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譯文:

    紫色豔麗的菊花靜靜地吐幽幽清香,蓮荷落盡紅花顯現滿池的憂傷。

    頸聯寓情於景,描繪的是一幅秋天哀婉之景,表達了對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思鄉懷人的情緒。籬菊的意象與詩中的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歸隱的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用蘋果6s投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