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哩,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哩,但煮出來的不只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務請各位享受時點紅點綠,由最不辣吃到最辣,才能領教到其中的層次同深度…… 咖哩的種類很多,以國家來分,其源地就有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以顏色來分,有紅、青、黃、白之別,根據配料細節上的不同來區分種類口味的咖哩大約有十多種之多,這些迥異不同的香料的彙集在一起,就能夠構成各種咖哩的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濃郁香味。
咖哩,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哩,但煮出來的不只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務請各位享受時點紅點綠,由最不辣吃到最辣,才能領教到其中的層次同深度…… 咖哩的種類很多,以國家來分,其源地就有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以顏色來分,有紅、青、黃、白之別,根據配料細節上的不同來區分種類口味的咖哩大約有十多種之多,這些迥異不同的香料的彙集在一起,就能夠構成各種咖哩的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濃郁香味。
最早出產香料的國家包括有印度、印尼、中國等,而當中的佼佼表者就是印度。困境中每每走出一條新血路,為什麼印度能在香料中的成就如此偉大,相信是因為他們終年悶熱潮溼的天氣所致。天氣炎熱,除了令人食慾大減之外,也令食物容易變壞及滋生細菌。將食物配入香料,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之外,也能促進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時更能令食物儲存更久,正適合印度的天氣。而咖哩是多種香料的結晶。這是源於印度最初肉食以羶味極濃的羊肉為主,單一種香料並未能僻去其羶味,故便以多種幹香料粉末組合而成的濃汁來烹調,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這便是坦米爾「卡利」(Curry)咖哩的來源。「卡利」的意思是「以不同香辛料製成的醬汁」—就是現在我們華人翻譯過來的「咖哩」了。 後來香料、咖哩等傳入了以肉食為主的歐洲國家,貴族們都視如珍品,甚至有說為了方便輸入更多香料所以大量造船,促進了航運的發展,幹狀的咖哩原料-不同的香料就是在那時期變得更加流行。因為船運需時,免令香料變壞便以乾貨形式輸出,時至今日,香料粉末仍大行其道。隨著時代進步,煮咖哩變得越來越方便,以往要曬乾磨粉再混配、調味,現在固體的咖哩塊甚至加熱即可進食的包裝咖哩已隨處可見,咖哩已是一種方便不已的經濟快捷又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