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長得醜要多讀書

    唐朝的時候拿遊牧民族的騎兵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就算盛唐時期也是互有輸贏。到明朝的時候打騎兵已經很有心得了,開國的徐達、常遇春那幾位,帶著一幫農民都能把蒙古人趕回大草原,這時候只要帶兵的將領不是太傻逼,都可以和遊牧民族的騎兵對攻還佔優勢,除非像土木堡之變那樣實在要作死那也沒辦法。即使到明朝末期,關寧鐵騎與後金對攻也不落下風。

  • 2 # 五經博士

    貌似大家都很較真,關公戰秦瓊也好,不過是娛樂,何苦這麼認真。大唐戰大明,不過是軍事實力的對比。先從兩個朝代所面對的敵人入手,大唐北方是突厥,大明北方是蒙古。

    唐朝初年北方的突厥極盛一時,想當初李淵在太原起兵之際,亦是要徵得突厥可汗的支援。由此可見突厥之強盛。隨著大唐國力的不斷恢復、上升,曾經不可一世的突厥,經歷分裂、被征服、內遷、遠遁,漸漸離開了大唐視線。之後大唐在東北、西北的一系列戰爭中,建立後人難以企及的功勳。版圖之大曠世少有。相比較大明建立之初,乃是推翻元朝。明太祖派徐達北伐攻打大都,元順帝不想兩宋舊事重演,直接匆忙北逃。北元在北方草原上繼續存續了一段時期,直到整個黃金家族直系親屬死光光為止,之後是瓦剌、韃靼接替騷擾北境。有明一朝,中央花在九邊的軍費幾乎掏空了大明,更不用提明中後期東北崛起的後金,更是讓其心力交瘁。二者衡量,可能大唐的軍力勝於大明,但是終究不可同日而語。唐朝面對同樣處於上升期突厥,屢戰屢勝,可為何面對西南日漸強盛的吐蕃卻力不從心。在西北一再用兵,所向披靡,西域、中亞見者無不臣服,但怛羅斯一戰,最後還是退出了中亞舞臺。大明從始至終北方邊患都未解除,最後天子戍邊,在西域的經營亦不善,以至退出哈密固守關內。然而,北虜始終以劫掠為主,迫使互市。土木堡之變,亦不能從根本動搖大明江山。大明的滅亡乃是內憂外患相互簇擁下崩盤。可見大明的戰力也不是如此不堪。大唐的軍力亦不是天下無敵。

    說了這麼多,可舉的事例還有很多。孰勝孰劣還是很難分說,依我個人觀點,大唐的軍力更適於野戰爭雄,否則如何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此處從唐制兵器,便可窺探一二,典型如唐刀,唐刀的流線設計非常適合在馬上砍人,唐刀的製作工藝極其繁瑣,成本之高可以和現代高精尖武器相提並論。大唐軍隊作戰能力下降,與中唐之後國力不濟,財政困難,使得裝備水準下降相關。唐人善於、樂於騎馬,實則與唐王室是個混血王朝,盛行胡風不無關係。

    反觀大明伊始便開始的防守作戰態勢,可見明王朝不願野戰,除個別君主外,明成祖就是野戰個中高手,很少有明人主動出關追擊敵人事蹟見於史料。大明重修長城,固守邊關。對化外之地不甚關懷。這麼說,並不是大明戰力太低,大明還是實實在在打了不少硬仗,萬曆三大徵,其中入朝作戰就夠研究一番。總之大明對開疆拓土興趣不濃,早期創業篇除外。大明整體疆域從始至終變化不大。所以得出結論,大明軍備主要以防禦態勢為主,對內州縣打壓叛亂,對外邊關重鎮抵禦外侮。

    二者終究沒有一個比較槓桿可供衡量,觀者又是自說自理,兩個王朝的豐功偉業早已融入了浩瀚的中華史,成為上下五千年中濃墨重彩嗯一筆,有著自己的歷史貢獻,佔據著應有的文化高度。正是祖先的諸多創業守成可歌可泣的事蹟,才有後人評說時熱血沸騰的無上自豪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與嗟洵兮,不我信兮。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