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衛國國君確實待孔子不薄,特別是衛靈公。相傳孔子周遊列國剛到衛國時,衛靈公就許給孔子“奉粟六萬”的待遇,相當於魯國大司寇兼國相級別的俸祿。雖然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孔子棄衛國而去,但當他再次回到衛國時,衛靈公依然不計前嫌跑到郊外去迎接他,《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衛靈公聞孔子來,喜,郊迎”。

    當衛國國內發生動亂時,衛靈公之孫衛出公王位受到威脅時,子貢卻斷定孔子不會幫助衛出公一事出自《論語·述而篇·第十五章》,當時孔子的另一個的弟子冉有問子貢:“夫子為衛君乎?”,猜測他們的師父會不會幫助衛出公,子貢一開始沒有直接回答冉有的問題,而是跑去問孔子對伯夷叔齊的看法,即“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對此進行表態後,子貢得出孔子並不會幫助衛出公的結論,回頭將此結論告訴了冉有。

    可見孔子不會幫助衛靈公的這個結論,並不是孔子親口告訴子貢的,只是子貢自己的推論,而他推論的依據就是孔子對伯夷、叔齊的看法。

    孔子對伯夷、叔齊有什麼看法呢?《論語》中是這麼說的:“求仁而得仁”、“古之賢人也”,也就是說孔子認為這兩個人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稱得上是古代的賢人了。眾所周知,仁德是孔子所推崇思想主張中的核心內容,而賢人是孔子思想體系中僅次於聖人的理想人格,所以孔子將伯夷叔齊稱之為有仁德的賢人,是非常高的評價。

    孔子之所以對此二人有如此之高的評價,與伯夷、叔齊二人孝悌禮讓、恪守禮教的人格操守有很重要的關係,這也是子貢斷定孔子不會幫助衛出公的重要依據。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相比之下,孤竹君更欣賞小兒子叔齊,曾立遺命要將王位傳給叔齊。但在孤竹君死後,叔齊卻堅持要把王位讓給哥哥伯夷,因為當時王位傳承主要是嫡長子繼承製,叔齊認為伯夷比自己更應該繼承王位,對此伯夷堅決不接受,認為若接受了便是違逆父命,伯夷推脫無果後出走到周國,叔齊隨後丟下接受王位也出走去周。

    相形之下,衛國國君面對王位則反其道而行之,在他們身上全然不見伯夷、叔齊式的孝悌禮讓,有的只是不顧父子親情、君臣倫常的相互爭鬥和廝殺。

    衛靈公之子蒯聵因謀殺衛靈公夫人南子失敗後離開衛國。公元前493年衛靈公薨,蒯聵之子輒即位就是衛出公,此時蒯聵欲重回衛國搶奪自己兒子的王位,衛出公命衛國士兵將蒯聵拒之門外,蒯聵奪位失敗。公元前481年蒯聵與人密謀,脅迫他人弒衛出公,衛出公逃出衛國,蒯聵稱王為衛後莊公。

    衛國兩代國君作為父子,竟到了這種兵刃相見的地步,已然重新整理了普通人的倫理觀念,對於推崇倫常禮教的孔子來說理應更不能接受,無論幫誰都是踐踏禮教倫常的幫兇,更何況孔子對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伯夷、叔齊持如此肯定的態度,難怪子貢會據此得出孔子不會幫衛出公的結論。而從歷史上來看,孔子也確實沒有選擇捲入這場爭鬥,證實了子貢的推測是符合史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文閱讀題中,省略號有哪幾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