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58734457728

    “莫須有”典故出自《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 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成語“莫須有”的解釋為恐怕有;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羅織罪名。 也有人解釋為“沒有”的意思。這些解釋如果放在整個對話情景中和對話雙方的身份時,這些解釋的確有點勉強。因為秦檜是當朝宰相,韓世忠是元帥。岳飛下獄後,韓世忠為岳飛鳴不平,就問宰相秦檜,秦檜回答“岳飛兒子岳雲給張憲的造反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如果把“莫須有”解釋為“沒有”、“不一定有”、“也許有”、“恐怕有”,根本就解釋不通,秦檜以他的學識和地位,不可能對韓世忠的質問回答得這麼含糊。關於這個問題後來許多學者對這個“莫須有”進行考證。 徐乾學在《資治通鑑後編》一里,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該是“必須有”;畢沅在《資治通鑑考異》裡,用《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也該是“必須有”。 清朝大學者俞正燮有鑑於此,他在《癸巳存稿》裡,認為“莫須有”三字還是該從字面解釋,認為該標點做“莫,須有”。“莫”表示秦檜的遲疑,“須有”表示一定有。“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俞正燮這種解釋也有一定的道理。 臺灣學者李傲透過對宋朝書籍中的考證,得出“莫須”是宋朝的口語,是“難道沒有”的意思。在宋朝人的書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裡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的話;《曲淆舊聞》裡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的話;《鐵圍山叢談》裡有“莫須問他否”的話;《寶真齋法書贊》裡有“莫須與他明辯”的話;《分類夷堅志》裡有“莫須謝尚書否”的話;《思陵錄》裡有“莫須批出”的話;《後村大全集》裡有“莫須有人”的話。……從以上宋朝書中, “莫須”的語義,的確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莫須有”三個字,原來是“難道沒有嗎?,有”的意思。與 “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其事體莫須有”就是這樣的“岳飛的罪名,難道沒有嗎?有!”的傲慢語氣。這種語氣,才正是當時針鋒相對的對話,符合秦檜的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突然黑屏一下就好了,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