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這是詠茶詩文中最為著名的一對茶聯。
據說從前的茶館多拿這對茶聯掛在門口作招牌。時至今日,在成都、重慶、永川等地的茶館,都還見得到這樣一副茶聯:
雖無揚子江心水
卻有蒙山頂上茶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可以說是蒙山的“鎮山之寶”,在蒙山多處可見題刻,它是蒙山茶悠久歷史與崇高地位的象徵。然而,這聯名句為何只見一聯,來自何處,作何理解,長期以來卻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此聯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載的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
蒙山頂上春光早,
揚子江心水味高。
陶家學士更風騷,
應笑倒,
銷金帳,飲羊羔。
李德載把飲茶作為一種雅緻高尚的作為而大加讚賞,對不諳茶事的粗鄙行為非常輕蔑。全文都充滿了對品茗飲茶的推崇之情。因此,“蒙山頂山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都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所託之物“蒙頂山上茶”和“揚子江心水”是他心中聖潔、高雅,代表最好品質、最高境界的茶中極品。
好茶需好水,正如紅花與綠葉。所謂“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何窺其體”。茶質更需藉助水質,水質優劣直接影響到茶質優劣,這是個普通的道理。古人飲茶,不象今天這樣沖泡,而是煎煮而飲,所謂“烹茶”,用水也就非常講究。
陸羽《茶經》中對於用水的問題已有論述。其後約100年,一位叫張又新的茶人撰《煎茶水記》,專論天下宜茶之水,把“揚子江心”的中泠泉評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位於江蘇鎮江金山,由南零、中零、北零三眼組成,而以中零湧水最多,三眼泉水總稱為中泠泉,匯聚於揚子江中的金山寺旁,白蛇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就出自這裡。此地有一個著名的渡口名叫揚子驛,這一段的長江被稱為揚子江。據說金山寺早先屹立揚子江心,四面環水。依《中泠泉記》記載,取水時須依時辰乘船至江心,用專門的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尋千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
後來由於揚子江泥沙淤積,河道不斷北移,至清末,金山開始與南岸陸地相接,金山的中泠泉就不再是“江心水”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揚子江心水”是指位於揚子江心的“中泠泉”,是一種宜茶的好水,與“蒙山頂山茶”共同構成茶中極品。
明代陳絳《辨物小志》:“諺雲,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由此可見,這聯名句已從李德記載的小曲中脫胎出來,形成了膾炙人口的諺語,又被人們用為茶聯,得以廣泛流傳。據記載,鄭板橋也曾為他人寫過這對名聯。由於茶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最易為人接受,“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內涵豐富,意境悠遠,所以成為茶聯中的“首品”。
在流傳的過程中,“江心水”有時也被用作“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有的被傳成了“蒙頂山上茶”,包括一些著作也如此引用,由於有特定的含義,字面的變化並未影響它的本義。
在蒙山,關於此聯名句的來歷,還流傳一個蘇東坡以江邊水應付老師王安石的故事。說是蘇東坡欲過揚子江,王安石便囑他取江心水來煮茶。而蘇東坡因醉心山水,上岸時方才想起,便以江邊水應付老師,結果被王安石識破。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吟詠蒙山茶的著名詩句:“琴裡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此聯出自白居易晚年時期的《琴茶》詩,非常典型地表現了他詩酒琴茶相娛的心態以及對蒙山茶、淥水曲的摯愛之情。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裡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
這首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一生何求,心境融融,恬淡閒適的情調。“淥水”據說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曲子,既有層次又非常流行。至於“茶中故舊是蒙山”中的“茶中故舊”,一些人將其解為“茶之故鄉”。其實,“故舊”一詞當是“老朋友、老交情”的意思。後面一聯“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說的是無論窮愁潦倒失意還是運氣亨通一帆風順,無論窩居休閒還是仕途曠達,都是“淥水曲”與“蒙山茶”這兩位老朋友,長伴不離,一輩子都非常嗜好當時已經入貢皇室的蒙山茶。
劉禹錫、孟郊、蘇軾、陸游、梅堯臣、文彥博、文同等唐宋時期著名的文人都有吟詠蒙頂茶的佳作,明清時期的文人也留下了大量描寫蒙頂茶的作品。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這是詠茶詩文中最為著名的一對茶聯。
據說從前的茶館多拿這對茶聯掛在門口作招牌。時至今日,在成都、重慶、永川等地的茶館,都還見得到這樣一副茶聯:
雖無揚子江心水
卻有蒙山頂上茶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可以說是蒙山的“鎮山之寶”,在蒙山多處可見題刻,它是蒙山茶悠久歷史與崇高地位的象徵。然而,這聯名句為何只見一聯,來自何處,作何理解,長期以來卻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此聯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載的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
蒙山頂上春光早,
揚子江心水味高。
陶家學士更風騷,
應笑倒,
銷金帳,飲羊羔。
李德載把飲茶作為一種雅緻高尚的作為而大加讚賞,對不諳茶事的粗鄙行為非常輕蔑。全文都充滿了對品茗飲茶的推崇之情。因此,“蒙山頂山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都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所託之物“蒙頂山上茶”和“揚子江心水”是他心中聖潔、高雅,代表最好品質、最高境界的茶中極品。
好茶需好水,正如紅花與綠葉。所謂“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何窺其體”。茶質更需藉助水質,水質優劣直接影響到茶質優劣,這是個普通的道理。古人飲茶,不象今天這樣沖泡,而是煎煮而飲,所謂“烹茶”,用水也就非常講究。
陸羽《茶經》中對於用水的問題已有論述。其後約100年,一位叫張又新的茶人撰《煎茶水記》,專論天下宜茶之水,把“揚子江心”的中泠泉評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位於江蘇鎮江金山,由南零、中零、北零三眼組成,而以中零湧水最多,三眼泉水總稱為中泠泉,匯聚於揚子江中的金山寺旁,白蛇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就出自這裡。此地有一個著名的渡口名叫揚子驛,這一段的長江被稱為揚子江。據說金山寺早先屹立揚子江心,四面環水。依《中泠泉記》記載,取水時須依時辰乘船至江心,用專門的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尋千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
後來由於揚子江泥沙淤積,河道不斷北移,至清末,金山開始與南岸陸地相接,金山的中泠泉就不再是“江心水”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揚子江心水”是指位於揚子江心的“中泠泉”,是一種宜茶的好水,與“蒙山頂山茶”共同構成茶中極品。
明代陳絳《辨物小志》:“諺雲,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由此可見,這聯名句已從李德記載的小曲中脫胎出來,形成了膾炙人口的諺語,又被人們用為茶聯,得以廣泛流傳。據記載,鄭板橋也曾為他人寫過這對名聯。由於茶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最易為人接受,“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內涵豐富,意境悠遠,所以成為茶聯中的“首品”。
在流傳的過程中,“江心水”有時也被用作“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有的被傳成了“蒙頂山上茶”,包括一些著作也如此引用,由於有特定的含義,字面的變化並未影響它的本義。
在蒙山,關於此聯名句的來歷,還流傳一個蘇東坡以江邊水應付老師王安石的故事。說是蘇東坡欲過揚子江,王安石便囑他取江心水來煮茶。而蘇東坡因醉心山水,上岸時方才想起,便以江邊水應付老師,結果被王安石識破。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吟詠蒙山茶的著名詩句:“琴裡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此聯出自白居易晚年時期的《琴茶》詩,非常典型地表現了他詩酒琴茶相娛的心態以及對蒙山茶、淥水曲的摯愛之情。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裡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
這首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一生何求,心境融融,恬淡閒適的情調。“淥水”據說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曲子,既有層次又非常流行。至於“茶中故舊是蒙山”中的“茶中故舊”,一些人將其解為“茶之故鄉”。其實,“故舊”一詞當是“老朋友、老交情”的意思。後面一聯“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說的是無論窮愁潦倒失意還是運氣亨通一帆風順,無論窩居休閒還是仕途曠達,都是“淥水曲”與“蒙山茶”這兩位老朋友,長伴不離,一輩子都非常嗜好當時已經入貢皇室的蒙山茶。
劉禹錫、孟郊、蘇軾、陸游、梅堯臣、文彥博、文同等唐宋時期著名的文人都有吟詠蒙頂茶的佳作,明清時期的文人也留下了大量描寫蒙頂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