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不死鳥子夜

    朊病毒是一類個體極微小的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其構成也很簡單,一般只有蛋白質組成的外殼和由核酸組成的核心。核酸(DNA或RNA)在病毒的遺傳上起著重要作用,而蛋白質外殼只對核酸起保護作用,本身並沒有遺傳性。這是人們對病毒的基本認識。然而,隨著人們對一些疾病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還有一類生物與一般病毒不一樣,它只有蛋白質而無核酸,但卻既有感染性,又有遺傳性,並且具有和一切已知傳統病原體不同的異常特性。它就是朊病毒。

    1.朊病毒的發現 早在300年前,人們已經注意到在綿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搔癢症”。其症狀表現為:喪失協調性、站立不穩、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至癱瘓死亡。20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阿爾卑斯用放射處理破壞DNA和RNA後,其組織仍具感染性,因而認為“羊搔癢症”的致病因子並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質。由於這種推斷不符合當時的一般認識,也缺乏有力的實驗支援,因而沒有得到認同,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1947年發現水貂腦軟化病,其症狀與“羊搔症症”相似。以後又陸續發現了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縮病)、貓的海綿狀腦病。最為震驚的當首推1996年春天“瘋牛病”在英國以至於全世界引起的一場空前的恐慌,甚至引發了政治與經濟的動盪,一時間人們“談牛色變”。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iron)。

    2.朊病毒的性質與結構期但利·普魯辛納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初步搞清了引起搔癢病的病原體即阮病毒的一些特點。他發現阮病毒大小隻有30一50奈米,電鏡下見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經負染後要見到聚集而成的棒狀體,其大小約為10~250 x 100~200奈米。透過研究還發現,朊病毒對多種因素的滅活作用表現出驚人的抗性。對物理因素,如紫外線照射、電離輻射、超聲波以及80~100℃高溫,均有相當的耐受能力。對化學試劑與生化試劑,如甲醛、羥胺、核酸酶類等表現出強抗性。 對蛋白酶K、尿素、苯酚、氯仿等不具抗性。在生物學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慢病毒性感染而不表現出免疫原性,巨噬細胞能降低甚至滅活朊病毒的感染性,但使用免疫學技術又不能檢測出有特異性抗體存在,不誘發干擾素的產生,也不受干擾素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激勵孩子堅持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