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因人而異吧,比如康熙發福字,乾隆發荷包......打欠條的也有,宋高宗玉璽蓋白條,忒經典了:馬半匹、公服半領、金帶半條、汗衫半領、褲一隻。

    大臣們:剩下的呢,明年兌現?

    宋高宗:哼哼~~o( ̄ヘ ̄o#)

    會不會有極個別的朋友對不上號哪個是趙構?見下圖:

    比如漢朝,稱之為臘賜,顧名思義,臘月裡的賞賜,也可以說是過節費,紅包,獎金。錢、糧、牛肉等等,採辦什麼就發什麼,基本上獎金能抵一年工資:

    《漢官儀》中記載“臘賜”一項為:大將軍、三公各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進、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賁郎、羽林郎3千。

    宋朝摳門到奇葩級別的也就趙構,實際上宋朝的經濟非常繁榮,平時的待遇已經夠高了,所以年底發點東西意思意思就算是過去了,官員們的工資結構名目繁多,比如俸祿,米,職錢(身兼數職,兼多少份差事,就給多少份錢),職田(按品階賜給官員的土地,穀物歸己),湯茶錢,差旅費等等非常多,所以即便是做到了宰相、樞密使,甚至封王每人也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兩罈子黃酒而已。

    明朝,窮就一個字,我只說一百次。過節費皇帝不出,都由地方上解決,咋辦呢,巧立名目唄,孝敬京官那就是炭費,大概意思就是現如今的煤火費、取暖費什麼的,信封裝上,收多少心知肚明,一般都是幾十幾百兩,上千兩的也有,其實炭費也就意思意思,該孝敬的平時就給了,未必等春節。明朝貪腐比較嚴重,不貪腐基本上沒法生存,當然也有不貪汙的,但極少,比如海瑞,家裡就那幾口人,怎麼將就都能活著,買次豬肉都能驚動胡宗憲,會議也暫時中斷了,一堆朝廷大員嘖嘖稱奇。

    清朝,以乾隆、嘉慶朝為例:

    “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

    私下賞賜的不計,年終獎性質的荷包以蒙古親王的“成色”最足,荷包一般都是大中小分列,品階越高價值也就越高,論貪腐大清比大明也好不到哪兒去,不過好在清朝官員有“養廉銀”,一般為工資的10-100倍,不貪腐也足夠活下去,“冰敬”、“炭敬”算是現在的防暑降溫費和取暖費,也是下面孝敬的。至於文初的康熙賞福字,那也不是誰都能有的,雖然只是一張紙,但因是皇帝的墨寶,又是嘉許方式之一,所以堪稱無上榮耀“敬業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玻璃配方及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