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的水歲月薄荷微

    毽球是中國民間特有的一項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體育運動。它是從踢毽子游戲經過千餘年發展逐步演變而來的。踢毽源於古時蹴鞠,與蹴鞠同宗、同源,是蹴鞠的一個分支,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六朝隋唐。

  • 2 # 老生談笑

    踢毽子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說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有一種祭神祈雨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就是古代“蹴鞠”的雛形。“蹴”就是用腳步踢的意思,“鞠”就是用皮革縫製而成的球,內充毛髮和茅草等物。在戰國時代“蹴鞠”很盛行,而到漢代已有蹴毛丸和蹴鞠的區別了。蹴鞠須有鞠域,踢法與現代足球相似;蹴毛丸和今天的踢毽子相似。1913年在中國山東省濟寧縣喻北屯城南張村的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畫像石,其中一塊就是蹴毛丸圖。圖中8人以橢圓形地毯為中心,表演蹴毛丸。他們的動作和諧舒展,神態各異,瀟灑自然。從圖可見蹴毛丸的動作姿態和現代踢毽子的盤、拐、磕、繃以及手心、手背、裡抱月、外抱月等踢毽子的技術動作基本相似。蹴毛丸漢磚的出土為研究毽子的起源提供了充分的依據,由此證明今天的踢毽子起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漢代蹴毛丸活動,現在的毽子是當時毛丸的發展。 回族踢毽踢毽活動在北京歷史上由來已久。為回族廣大群眾所喜愛。據清《日下舊聞考》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之為毽子,三五成群,有裡外廉,拖槍、聳肩、突肚、佛頂珠、剪刀拋之名色,亦蹴鞠遺事也。”北京回族踢毽,按其基本動作分類,可分為蹦(腳尖踢)、盤(腳內側平踢)、拐(腳外側踢)、磕(膝蓋踢)四種。比賽或表演可分為單人、雙人或集體等多種形式。表演動作名目繁多,有大小別子、雙腕踢、紡車輪、順風旗、腳打鑼、風擺荷葉、佛頂寶珠、倒打紫金冠、雙風貫耳等。速度比賽,按規定時間,失利少、次數多者勝。土家族踢毽子毽子運動,也是鄂西土家、苗等各族人民普遍愛好的傳統體育專案。器材易制,用布包縫銅錢,連線約3釐米長的羽毛管,管中插數根公雞羽毛即成。也有將紙剪成花絮,包紮銅錢或鎳幣,叫做紙毽。踢毽場地不限,運動形式有踢毽、拍毽、搶毽。維吾爾族踢毽子踢毽子,也是維吾爾族世代相傳統的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運動。馬赫穆德·喀什噶利在《突厥語大詞曲》中對臺甫古齊(毽子)有簡潔的描述:“臺甫古齊是少兒們用腳踢的一種遊戲,它是用山羊毛穿過圓形錫塊的中孔製成的。”由此可以設想,11世紀或更早新疆已有踢毽子這種遊戲,歷代不絕,延續至今。另外,從“山羊毛穿過圓形錫塊中孔製成”的說明中,也可知道這是向來以從事畜牧業、農業和手工業而著稱的維吾爾族群眾經常玩的傳統遊戲。難吾爾族創造了許多與地域環境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傳統體育專案,毽子即為其中之一。新疆的毽子,一般用較大的鈕釦、圓形鉛錫砣綴以羊毛、兔尾或公雞頸羽而製成。毽子游戲不限人數,比賽可進行組對抗,也可個人對抗。踢毽子的動作五花八門,有連續前踢、後踢、原地腳背踢、行進腳背踢、腳內外側交替踢、各種跳踢、兩人或多人傳遞踢等。撒拉族的踢毽子撒拉族民間體育活動很多,踢毽子是其中之一,為 男女青少年普遍喜愛。撒拉族的毽子做法是:先準備一枚清代銅錢,然後 用一塊布片裹住銅錢,將布頭從錢孔中翻穿上來,再拿幾根雞毛穿在錢孔中,用布頭包好,拿線捆緊即可。還有一種做法是:將一塊銅錢大小的石頭用布包好,再剪一些雞尾上的羽毛根,長約0.5 釐米,把一頭拆開,將其牢牢縫在包有石塊的布中間,然後在另一頭塞滿雞毛,公雞毛最好,但忌用雞腰子上的毛。民間傳說用了 以後家裡的鍋底會穿孔。撒拉族踢毽子的方式很多,難度大。最有代表性的 是一種技巧踢法。屆時,先用猜手背的方法分開甲乙兩隊,然後各隊施展各種技巧踢毽,按踢的時間長短分勝負。撒拉人踢毽子的技巧令人歎服,有的在大腿上踢,有的用腳向裡擺或向外擺踢,有的是用左右腳分別從身子的後面踢上來。在林邊空地上,打麥場,閒暇時到處都可以見到撒 拉族男女青少年踢毽子,女孩尤喜此遊戲。它可以鍛鍊身體各部的靈活性,舒展肌肉,活動腿腳,既象舞蹈,又似技巧表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男女結婚會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