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業人宇哥

    德國小企業經久不衰除了平常我們瞭解到的,敬業,從一而終等等,我的認為是教育

    拿德國西門子來說

    德國西門子成都招聘是兩年的試用期,試用期過了年薪60萬,這還只是培養一個銷售,從哪裡出來的人可以說是行業裡半個專家了

    德國學校的培養更加專業化,尤其是在相關領域內,邏輯思維,大局觀等學生從專業學校出來我覺得比我們這邊高階技術工專家厲害多了

    這就是我對德國的工業發達感慨,專業領域的培養我希望我們也能學學,讓技術學校能學到技術

  • 2 # 李建秋的世界

    德國工業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學徒制。

    這個制度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學徒制實際上古代一直有,中國古代一直是搞學徒制的,後來大工業階段,中國逐漸廢除俄學徒制,但是德國把學徒制和現代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出現代學徒制,這個需要中國好好研究一下。

    德國現代學徒制起源於上個世紀30年代,然後在1060年透過《職業教育法》把學徒制規範化和制度化,學徒制實際上就是學校和企業共同來培育新時代的工人。

    嚴格學徒選拔

    德國企業有很嚴格的學徒選拔制度,企業會密切關注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期間的整體表現,並且透過一系列測試來選拔企業學徒,透過測試的學生還有1到3個月的試用期,然後才能成為正式學徒,企業認為學習能力太差的學生沒有發展潛力,就不會僱傭沒有能透過測試的學生。

    德國有全面健全的技能評價制度,學徒制培訓在學校和企業兩邊進行,考核由第三方機構進行,培訓和考核分離,德國的技能評價制度健全,企業會根據學徒獲得的技能資格證書判斷其能力水平,給學徒相應的工資待遇。第三方機構主要是透過考試委員會組成,包括企業僱主,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代表,兩次正式考核,如果兩次都沒有能透過,則終身不能重學同一職業。

    投資成本共擔。

    現代工人最終是要工廠僱傭的,因此企業承擔了培訓的大部分成本,學校和政府各承擔小部分。小企業向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支付培訓費,大一點的企業自發成立學徒教育基金,21.3%的德國企業開展了現代學徒制的培訓,企業平均每年為學徒投入1.5萬歐元,46%是發給學生的補助,德國企業把參與學徒制培訓作為對未來企業的投資。

    同時德國政府對於學徒的培養非常重視,平均每個學徒德國政府要投入5000歐元的補助,學徒在培訓的時候工資不高,整個社會來分擔培養學徒的成本,形成一個良好的迴圈。

    多個部門參與

    德國學徒制上到政府部門,行業公會,職業學校,下到企業,全部都有嚴格的立法和規章。聯邦政府有關於學徒的宏觀調控,法律法規,《職業教育條例》由行業協會代表,員工代表,專家代表和政府代表共同組建的職業教育委員會,為德國現代學徒制提供建設性意見。

    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發揮協調和監督作用,負責政策上傳和下達,制定學校教育計劃和課程大綱,監督學校執行。

    企業和職業院校負責具體實施學徒制培訓。

    這樣整個德國工人的素質獲得提升,學校獲得資金,企業獲得合格員工,三贏。

    重視技能和工匠

    德華人對技能和工匠比較尊重,有人說為什麼華人不能學習德國學徒制,這裡面文化原因也有很大,開啟中國的電視節目,培育技能一般都是怎麼做菜,開啟德國的電視節目,培育技能的有摩托車修理,汽車修理,德國家中常備工具箱,德華人享受手動製作的樂趣,對技術權威比較崇拜。

    中國企業的問題:很多企業招聘人才的時候往往有一個問題,不知道招聘那些人,也不知道招來的人到底是不是合適,更不知道招聘來的人有沒有具備相應的工作經驗,簡歷造假現在是家常便飯,這本身就是對於培訓投入不夠的,從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都應該重視這個事情。

    人才不會是從天上掉下來,不會突然冒出一個人才為某個企業效力,很多公司成立了所謂的“人力資源部”,但是實際上“人力資源”這個概念始終沒有能在中國企業普及,人力是一種“資源”,但是很多中國企業直接把“人力資源部”變成了一個“招聘部”,對於員工壓根不投入,招聘全靠賭,怎麼可能招來像樣的人才?

  • 3 # 哈灬哈66096005

    大環境的容忍,有著無限的前瞻性,從上到下,整個民族,所以中小民營企業有著合適的生存土壤,小日本,同樣很歷害,幾百年的企業也,非常,之多,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手機廠商的“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