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家族文化中,廩君被公認是土家族人的先祖,白虎是土家族人唯一的圖騰。古代巴人是今土家族人的重要祖先之一,巴人為何奉廩君為共同的先祖?白虎為何是巴人唯一的圖騰?我們先介紹一下廩君,然後介紹一下巴人。
第一,巴人先祖廩君,原名巴氏子務相。最早記載於秦漢時期的典籍《世本》之中,《世本》記載:“廩君之先,出自巫誕”,可惜的是《世本》並未交待巫誕是何人或者為何種意思。著名神話學家袁珂認為巫誕極有可能就是命為誕的巫師,因為《山海經》裡記載,巫咸、巫羅、巫謝等均為巫師的簡稱。在《世本》中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譚氏、鄭氏,皆出五落鍾離山。廩君名曰務相, 姓巴 氏, 與樊氏、譚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爭神。乃共擲劍於石穴 ,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獨中之,眾皆嘆。廩君又射殺鹽神女部落,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遂以人祠焉。”從《世本》的記載來看,上古時代廩君為巴姓之主,與其他四姓爭神(爭王),廩君戰勝四姓首領,因而統一了南方,成為了夷城之君,四姓都來臣服。廩君死後,其魂魄化為白虎,因此人們便從此建立祠堂祭祀他。這就是巴人先祖廩君的事蹟,以及白虎崇拜的由來。
第二,為何從伏羲的重孫後照開始,就有了巴人這個概念呢?巴人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們為何要取這麼個名字?這裡有兩種解釋最為權威,一是伏羲的重孫後照出生之後,正值炎黃時代,後照所在的東夷集團受到炎黃部落的東擴而日漸式微,一部分被迫南遷,來到了江南投奔三苗集團。後照大概就是這個時候來到南方的,他率領東夷集團子民來到了三苗腹地洞庭湖地區。此地最顯著的特徵便是有大蛇出沒,《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南方有大蛇名為巴能吃大象,三年才將大象骨頭吐出,巴蛇吞象的成語便來自於此。由於巴蛇不僅吞象還吃人,剛剛抵達南方的東夷集團部落就遭到了巴蛇的吞食,因此後照命令東夷集團第一勇士羿斬殺巴蛇,羿奉命追趕巴蛇到洞庭湖,併成功將巴蛇斬首在洞庭湖中。巴蛇死後,其骨像山陵一樣,因而後照將此地命名為巴陵。後照的子孫從此便以巴為氏,所以作為後照子孫的廩君巴氏子務相,自然姓巴。另外一種說法則是這樣認為的,巴人始祖伏羲、女媧均為人首蛇身,以玄鳥為圖騰。而在遠古時期,巴的字面意思就是蛇,因此以巴為姓便順理成章。
第三,白虎圖騰成為巴人的圖騰與當時的形勢有關。從伏羲的重孫後照開始,炎黃聯盟開始大舉東擴,很快便擊敗東夷集團。東夷集團無法在山東、淮河一帶立足,各部族只得南下與三苗部落融合,後照及其部落來到南方後便改為姓氏為巴。而其他部族到達了南方後,根據各自所在的地理環境都改換了姓氏,也就是後來的四大姓。巴氏、樊氏、相氏、譚氏、鄭氏,就是當初南下的五大部族,五大部族來到南方之後各自為政,部落之間並未結成統一的聯盟。雖然各部落並未統一成一個整體,但各部落與三苗之間聯合反擊中原的步伐並未停止。自黃帝時候起,華夏與南蠻各部之間的積怨就已經開始。古籍《書·呂刑》記載:“黃帝報虐以威,以絕苗民”。黃帝大軍一路掃蕩東南和南方各部,幾乎將東夷集團殘部、三苗各部剿滅殆盡。到了黃帝之孫顓頊帝時,承上啟下保持了較為長久的和平,這段時間段的和平為巴人和三廟部落休養生息提供了條件。到唐堯之時,有苗氏不服華夏舉兵復仇,堯帝率兵親自征討大敗有苗部落於丹水之浦;舜帝之時,東夷部落與三苗再次聯合討伐華夏,舜帝將包括東夷殘部在內的三苗部族稱之為“四凶”之一,並親自率兵南下征討。舜帝在御駕親征時,不幸“崩於鳴條”,葬於蒼梧之野。由此可見,自黃帝時候起一直到堯舜時代,中原與南方各部之間的戰爭殺伐一直不斷。東夷集團與三苗部落聯合起兵與中原華夏部落廝殺的歷史,一直持續了數百年時間。在這數百年時間裡,三苗部落和東夷集團各部族屢戰屢敗,多次遭受重創後不得不再次向西遷移。東夷集團五大部落向西遷移,巴氏、樊氏、向氏、譚氏、鄭氏五大姓向西一直遷移到武落鍾離山之後,才有了五大姓爭神的由來。而此時巴氏子務相在爭神過程中勝利,巴氏勝出被稱之為廩君,五大部落開始統一,皆稱自己為巴人。廩君也就是從此時起,成為了巴人的共同先祖。在武落土著的發音中,老虎被稱之為李父,廩君的“廩”又與李父的“李”發音相混(今天李姓的圖騰便是白虎),因此廩君就成為了虎君。根據古籍記載,武落土著以虎為圖騰,崇虎畏虎,尤其將白色的老虎尊為神。廩君因為發音的緣故,久而久之便與老虎相混。於是在廩君死後,人們出於對死亡的神秘崇拜和首領的神話便聲稱他化為了老虎,從此便將白虎視為圖騰,巴人崇虎便從此開始。而東夷集團原先的玄鳥圖騰,則從此便被白虎取代。
在土家族文化中,廩君被公認是土家族人的先祖,白虎是土家族人唯一的圖騰。古代巴人是今土家族人的重要祖先之一,巴人為何奉廩君為共同的先祖?白虎為何是巴人唯一的圖騰?我們先介紹一下廩君,然後介紹一下巴人。
第一,巴人先祖廩君,原名巴氏子務相。最早記載於秦漢時期的典籍《世本》之中,《世本》記載:“廩君之先,出自巫誕”,可惜的是《世本》並未交待巫誕是何人或者為何種意思。著名神話學家袁珂認為巫誕極有可能就是命為誕的巫師,因為《山海經》裡記載,巫咸、巫羅、巫謝等均為巫師的簡稱。在《世本》中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譚氏、鄭氏,皆出五落鍾離山。廩君名曰務相, 姓巴 氏, 與樊氏、譚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爭神。乃共擲劍於石穴 ,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獨中之,眾皆嘆。廩君又射殺鹽神女部落,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遂以人祠焉。”從《世本》的記載來看,上古時代廩君為巴姓之主,與其他四姓爭神(爭王),廩君戰勝四姓首領,因而統一了南方,成為了夷城之君,四姓都來臣服。廩君死後,其魂魄化為白虎,因此人們便從此建立祠堂祭祀他。這就是巴人先祖廩君的事蹟,以及白虎崇拜的由來。
第二,為何從伏羲的重孫後照開始,就有了巴人這個概念呢?巴人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們為何要取這麼個名字?這裡有兩種解釋最為權威,一是伏羲的重孫後照出生之後,正值炎黃時代,後照所在的東夷集團受到炎黃部落的東擴而日漸式微,一部分被迫南遷,來到了江南投奔三苗集團。後照大概就是這個時候來到南方的,他率領東夷集團子民來到了三苗腹地洞庭湖地區。此地最顯著的特徵便是有大蛇出沒,《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南方有大蛇名為巴能吃大象,三年才將大象骨頭吐出,巴蛇吞象的成語便來自於此。由於巴蛇不僅吞象還吃人,剛剛抵達南方的東夷集團部落就遭到了巴蛇的吞食,因此後照命令東夷集團第一勇士羿斬殺巴蛇,羿奉命追趕巴蛇到洞庭湖,併成功將巴蛇斬首在洞庭湖中。巴蛇死後,其骨像山陵一樣,因而後照將此地命名為巴陵。後照的子孫從此便以巴為氏,所以作為後照子孫的廩君巴氏子務相,自然姓巴。另外一種說法則是這樣認為的,巴人始祖伏羲、女媧均為人首蛇身,以玄鳥為圖騰。而在遠古時期,巴的字面意思就是蛇,因此以巴為姓便順理成章。
第三,白虎圖騰成為巴人的圖騰與當時的形勢有關。從伏羲的重孫後照開始,炎黃聯盟開始大舉東擴,很快便擊敗東夷集團。東夷集團無法在山東、淮河一帶立足,各部族只得南下與三苗部落融合,後照及其部落來到南方後便改為姓氏為巴。而其他部族到達了南方後,根據各自所在的地理環境都改換了姓氏,也就是後來的四大姓。巴氏、樊氏、相氏、譚氏、鄭氏,就是當初南下的五大部族,五大部族來到南方之後各自為政,部落之間並未結成統一的聯盟。雖然各部落並未統一成一個整體,但各部落與三苗之間聯合反擊中原的步伐並未停止。自黃帝時候起,華夏與南蠻各部之間的積怨就已經開始。古籍《書·呂刑》記載:“黃帝報虐以威,以絕苗民”。黃帝大軍一路掃蕩東南和南方各部,幾乎將東夷集團殘部、三苗各部剿滅殆盡。到了黃帝之孫顓頊帝時,承上啟下保持了較為長久的和平,這段時間段的和平為巴人和三廟部落休養生息提供了條件。到唐堯之時,有苗氏不服華夏舉兵復仇,堯帝率兵親自征討大敗有苗部落於丹水之浦;舜帝之時,東夷部落與三苗再次聯合討伐華夏,舜帝將包括東夷殘部在內的三苗部族稱之為“四凶”之一,並親自率兵南下征討。舜帝在御駕親征時,不幸“崩於鳴條”,葬於蒼梧之野。由此可見,自黃帝時候起一直到堯舜時代,中原與南方各部之間的戰爭殺伐一直不斷。東夷集團與三苗部落聯合起兵與中原華夏部落廝殺的歷史,一直持續了數百年時間。在這數百年時間裡,三苗部落和東夷集團各部族屢戰屢敗,多次遭受重創後不得不再次向西遷移。東夷集團五大部落向西遷移,巴氏、樊氏、向氏、譚氏、鄭氏五大姓向西一直遷移到武落鍾離山之後,才有了五大姓爭神的由來。而此時巴氏子務相在爭神過程中勝利,巴氏勝出被稱之為廩君,五大部落開始統一,皆稱自己為巴人。廩君也就是從此時起,成為了巴人的共同先祖。在武落土著的發音中,老虎被稱之為李父,廩君的“廩”又與李父的“李”發音相混(今天李姓的圖騰便是白虎),因此廩君就成為了虎君。根據古籍記載,武落土著以虎為圖騰,崇虎畏虎,尤其將白色的老虎尊為神。廩君因為發音的緣故,久而久之便與老虎相混。於是在廩君死後,人們出於對死亡的神秘崇拜和首領的神話便聲稱他化為了老虎,從此便將白虎視為圖騰,巴人崇虎便從此開始。而東夷集團原先的玄鳥圖騰,則從此便被白虎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