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40987323640

    1.“我”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時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見,他分別給了“我”什麼印象?(6分)

    2.作者藉助“套袖”想要表達什麼?(2分)

    3.第①段作者為什麼用“妄想”“大言不慚”這兩個詞?(4分)

    5.第⑨段畫線句的含義是什麼?(4分)

    6.徐光耀老師為什麼先讓“我”讀孫犁而非他的作品?並談談你的感悟。(4分)

    答案:

    1.第一次見孫犁,他正在撿豆粒,他給了“我”一種親切感。第二次見孫犁,他正和保姆準備糊窗縫。“我”看到了他的樸實,雖年老仍洋溢著活力與激情。第三次見孫犁他大約是在寫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質樸熱情。

    2.藉助“套袖”,表現了孫犁先生親切熱情、質樸勤儉、激情活力、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等人格魅力。

    3.少時,“我”自視才高,便敢有當做家的夢想。現在看來,自覺有些狂妄,故稱“妄想”;那時,“我”自以為讀了幾篇文章,就懂了孫犁。現在憶起,真是少年輕狂,故稱“大言不慚”。

    4.“看見”“站起”“亮”“微笑”等動詞的運用,生動逼真地讓孫犁的質樸熱情躍然紙上;人物的語言描寫體現了口語化的風格,自然真切地讓孫犁的親切樸實呼之欲出。

    5.勞動是讓人尊重的行為,一個人對待勞動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孫犁,撿豆粒、糊窗縫、珍惜衣服和紙張,都是他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他質樸美麗人生的寫照。

    6.徐光耀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孫犁及他的作品那裡諳熟“為文先為人”之大道。其實,不僅“為文”,為任何事,亦應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誅仙誅仙誅仙誅仙神龜冥寧攻略~神獄夢境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