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民事
-
2 # 看花落花開4
五月端午吃粽子,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料記載,吃粽子起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小時候每年五月初五前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提前泡糯米、洗蘆葦葉、包粽子,提前一天做好晾涼。做成兩種吃法,一種是用蘆葦葉包成羊角粽,另一種是攤在大盤裡放涼叫涼糕。我們這裡屬於北方地區,沒有南方如賽龍舟那麼多形式,講究。粽子多數是做成甜的。涼糕沒有包葉子,直接拌白糖吃。
現在人們隨著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年青一代都快忘了這習俗,只有家裡老人才做粽子。希望這個傳統能代代相傳!
-
3 # 隨性的仙姐姐
對於從小的習俗跟習慣,我都是吃鹹粽子,偶爾在外過節時也會吃些甜味的粽子。
甜鹹口味覺得各有特色,好吃程度其實都一樣,要說區別:
第一點:個人喜好口味不同,像身邊很多人喜歡吃甜的,就算從小吃鹹味的,有一天吃到甜味的之後,就喜歡上了。
第二點:風俗習慣不同,比如中秋一定要吃月餅,元宵一定要吃湯圓,從小到大過節吃的做的,會變成一個人的習慣,如果幾十年吃的都是鹹的,那過節時也一定會吃個鹹的,才感覺過了節。
第三點:對吃粽子時的角色不一樣,如果是做為主食在吃,當你很餓時,肯定會想吃鹹味的,如果是做為輔食甜點時,會想來點甜的,畢竟吃甜的會人心情變好。
在我們家鄉的粽子,我們習慣吃的是鮮肉多寶粽,放有鮮肉,蝦米,鵪鶉蛋,花生,糯米,綠豆,紅豆,板栗那些。
馬上端午到了,又是開始可以做粽子,吃粽子的季節,重要的是放假的日子也不遠了,哈哈。
每逢端午節,甜鹹粽子就一直爭個不休,可你並不知道,世界各地還有太多你沒見過的粽子。 蜂蜜涼粽是陝西西安、陝南一代流行的粽子,這種粽子沒有餡料,吃的時候用刀切成小塊,放在碟子裡淋上蜂蜜吃,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味道。在部分四川地區,人們習慣以糯米與紅豆為主料,加入花椒粉、鹽與臘肉丁,包成四角形的小粽子。這種粽子吃法獨特,要把粽子煮熟之後再放在木炭上烤,烤好的粽子外皮金黃內部軟糯,還透著臘肉的薰香。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武昌魚粽是目前楚粽的代表。將武昌魚洗淨風乾,用胡椒、花椒、陳皮、茴香醃製一天,再油炸、高壓蒸煮,最後將骨酥肉爛的魚放入糯米中,包出的魚粽美味可口,具有淡淡的魚香味。 貴州貞豐縣的布依灰粽是將糯米草洗淨曬乾燒成灰,然後把糯米倒進灰裡,讓糯米表面沾上一層灰,然後篩去多餘的秧灰成灰米,再放入花椒、八角、黑桃仁、茴香、豬肉等,用粽葉或竹筍殼包成長方形。這種灰粽能夠避免消化不良,粽子葉的味道和稻草灰的結合,使灰粽吃起來口感細膩,且帶有一股天然的草木灰清香味。 海南的粽子與北方不同,是用芭蕉葉包成方錐形,每個粽子都重達半斤,糯米中包著鹹蛋黃、叉燒肉、臘肉、雞翅等,堪稱肉食者的天堂。糯米洗好後上籠蒸熟,再加入蓮子、冬菇、幹蝦米、乾貝、豬油一起攪拌,捏成飯糰。最後將糯米糰沾上鴨蛋液,放進熱油鍋中慢火煎炸,煎成金黃色即可上桌。 內蒙古牧民在過端午節時會有鮮奶攪拌糯米包成粽子,蒸好後的粽子奶香四溢。青海的農牧民喜歡用新鮮的羊肉包成粽子,粽子裡還放入孜然等香料,去除羊肉腥羶味的同時更有提香的作用。 除了中國,國外也有吃粽子的習俗,日本人在所吃的粽子不是用糯米做的,而用粉碎的米粉做,粽子的形狀普遍為錘子形。緬甸人吃的粽子和端午節沒有什麼聯絡,他們是用糯米為原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樣做成的粽子酥軟、香甜。在馬來西亞,人們所做的粽子與廣東一帶的粽子有點相似,除了較常見的鮮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種外,還有豆沙和椰蓉等幾種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墨西哥的粽子叫做達瑪爾,所用的原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麵,用肉片和辣椒等做粽子的餡,用玉米或香蕉的葉子包成,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看了這麼多樣式各異的粽子,是不是覺得甜鹹粽子已經很容易讓人接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