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意思的的問題。
南懷瑾說過六字訣,我認為按照六字訣的思路可以將自己修煉成一個穩重的人。
南懷瑾養心六字訣:一、“靜”:少說話,多傾聽。二、“緩”:穩著做事,不急不躁。三、“忍”:面對不公,彆氣憤,別宣洩。四、“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五、“淡”: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隨著時間會變成雲煙。六、“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
如果去辯證分析其六字訣,才能有所修行。
1.靜:前面提到的少說話多傾聽,這是事實,在社會上很多時候都是禍從口出。但這裡要有一個前提,是要能理解對方說的意思,以及自身有表達的慾望,否則這個“靜”是不能成立的。為什麼呢?就像剛出來的年輕人,完全不能理解領導間談話的內容,那他只能“靜”,或者是一個體弱身虛的人,講個話都中氣不足,還能良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嗎?不能,那他也只能“靜”。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必須要有表達慾望才能進行修煉“靜”,就如同一個練武的人必須把基本功練紮實了,才能學習更高水平的格鬥戰術。因此先訓練出自己的表達慾望,才能修煉“靜”這門功夫,否則就是一個社會透明人,什麼話都不說是最“靜”的,但又有什麼用呢?
體虛身弱,那就多鍛鍊自己身體,才能中氣十足的與人對話;聽不懂別人的話,那就要事後做足功課,總結這次談話的要點,明瞭對方的話中有話,才能在下次交談中有所應對。訓練出表達慾望後,就可以修煉這個“靜”字訣了,總體而言,“靜”無非就是靜觀其變,心態保持平和的瞭解對方的意思之後,才能有所應對的去交流。
2.緩:穩著做事,不急不躁。首先“緩”,我的理解就是體態優雅,具體參考社會上流人物的言行舉止,緩慢且得體,充滿著美感,就是因為優雅。
有對比才有參考,也可以看看一些紀錄片,特別是落後地區的部落群體,因為他們生活在原生態的地區,缺少良好的教化,動作幅度很大而且粗魯,顯得急躁,特別吃東西時如同猴子般貪婪,看了讓人覺得輕微不適。
所以在日常行為中要帶有“緩”的意念,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都透著一股優雅,才能從外而內的培養自己內心裡面的“緩”。
3.忍:面對不公,彆氣憤,別宣洩。我理解的忍並非是一忍再忍,而是有所目的的忍,延長自己發作的時間。
例如一般人面對不公時,會馬上發作出來,可這個發作不是在深思熟慮下反擊,而是受到自己情緒的驅使,勢必會讓對方找到你的邏輯薄弱處進行追擊。比如別人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你突然情緒發作要揍對方,本來你是有理的,反變成沒理,說不定對方就是碰瓷,這時你一發作就進了對方的圈套。最好的辦法還是控制住自己的發作,也就是忍,看對方是有意還是無意,是什麼樣的動機,心裡才有底,也才能有所應對。
4.讓: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個“讓”和“忍”有異曲同工之處,先“忍”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讓”。
還是回到剛才話題,對方撞到你,你忍了下去,然後判斷出對方是故意的,這時候你選擇“讓”,就是為了避免上當。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很多“讓”的功夫,例如讓老弱婦孺先走,因為你能理解到他們的艱難,這個“讓”無形中提升了你自己的胸懷;別人因為一點不開心的事對你發脾氣,但當你判斷出他是因為受情緒所幹擾,這時候也可以選擇讓他贏一下,特別是應對“垃圾人”,“讓”是最好的策略。
當然,不能凡事都忍讓,若是自己的根本利益,還是要強勢去爭取一下,因為有些人就是欺軟怕硬,你一昧的忍讓助長了他繼續欺負你的氣焰,那這時候就不能忍讓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小事可以忍讓,涉及到自己根本利益及原則的前提,則不適用此條。
5.淡: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隨著時間會變成雲煙。很多小事其實我們不需要太過介懷,老是放在心上也會傷害到自己的神智。但是,看淡應該建立在自己很多事要做的基礎上,否則一昧的看淡也如同阿Q精神勝利法,越是強迫自己看淡,反而越會壓抑自己本應發作的戾氣。
例如我前面還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即便是這個同事的話傷害到我,但我想著前面還有很多事要做,自然無暇顧及對方說了什麼話傷害了我,因為我在做事過程中轉移了我的注意力。
如何看淡,就是要讓自己忙。
我日常要做的事很多,除了工作,還有健身、讀書及做家務,這些事都分散了我對不良情緒的注意力,且在做事過程中,這些負面情緒自然而然的“淡”了。
6.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現在的我是很平凡且平淡的,因為我能做到靜、緩、忍、讓,總體而言就是,我的平凡無非是等待對方的表現,對方有所表現,我才能自然而然的捕捉到其性格特點,方能從容應對。所以我的平凡既是偽裝,也是一種從內而外的力量,我善於等待對方的表現,我做事時也不會鋒芒畢露的讓他人覺得不快,就是用一種很平凡很平淡的方式去為人處世,讓周圍的人與我交流時都能覺得愉悅,因為我本身不搶別人的風頭,也有這個定力去看別人的表現。
平衡,則是我對世界更高層次的理解,這個世界講究因果報應,也講究陰陽調和,人如果太過奢靡,那他離敗家的日子也就不遠了,為什麼呢?平日太過奢靡,勢必會給他帶來更多的不良習氣,而這些習氣也會腐化他的性格,無形中會得罪很多人,最終樹大招風反生禍,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原理。所以在平日,我們要去平衡自己行為,不要當透明人,也不要招搖過市,萬事貴在中庸。
挺有意思的的問題。
南懷瑾說過六字訣,我認為按照六字訣的思路可以將自己修煉成一個穩重的人。
南懷瑾養心六字訣:一、“靜”:少說話,多傾聽。二、“緩”:穩著做事,不急不躁。三、“忍”:面對不公,彆氣憤,別宣洩。四、“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五、“淡”: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隨著時間會變成雲煙。六、“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
如果去辯證分析其六字訣,才能有所修行。
1.靜:前面提到的少說話多傾聽,這是事實,在社會上很多時候都是禍從口出。但這裡要有一個前提,是要能理解對方說的意思,以及自身有表達的慾望,否則這個“靜”是不能成立的。為什麼呢?就像剛出來的年輕人,完全不能理解領導間談話的內容,那他只能“靜”,或者是一個體弱身虛的人,講個話都中氣不足,還能良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嗎?不能,那他也只能“靜”。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必須要有表達慾望才能進行修煉“靜”,就如同一個練武的人必須把基本功練紮實了,才能學習更高水平的格鬥戰術。因此先訓練出自己的表達慾望,才能修煉“靜”這門功夫,否則就是一個社會透明人,什麼話都不說是最“靜”的,但又有什麼用呢?
體虛身弱,那就多鍛鍊自己身體,才能中氣十足的與人對話;聽不懂別人的話,那就要事後做足功課,總結這次談話的要點,明瞭對方的話中有話,才能在下次交談中有所應對。訓練出表達慾望後,就可以修煉這個“靜”字訣了,總體而言,“靜”無非就是靜觀其變,心態保持平和的瞭解對方的意思之後,才能有所應對的去交流。
2.緩:穩著做事,不急不躁。首先“緩”,我的理解就是體態優雅,具體參考社會上流人物的言行舉止,緩慢且得體,充滿著美感,就是因為優雅。
有對比才有參考,也可以看看一些紀錄片,特別是落後地區的部落群體,因為他們生活在原生態的地區,缺少良好的教化,動作幅度很大而且粗魯,顯得急躁,特別吃東西時如同猴子般貪婪,看了讓人覺得輕微不適。
所以在日常行為中要帶有“緩”的意念,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都透著一股優雅,才能從外而內的培養自己內心裡面的“緩”。
3.忍:面對不公,彆氣憤,別宣洩。我理解的忍並非是一忍再忍,而是有所目的的忍,延長自己發作的時間。
例如一般人面對不公時,會馬上發作出來,可這個發作不是在深思熟慮下反擊,而是受到自己情緒的驅使,勢必會讓對方找到你的邏輯薄弱處進行追擊。比如別人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你突然情緒發作要揍對方,本來你是有理的,反變成沒理,說不定對方就是碰瓷,這時你一發作就進了對方的圈套。最好的辦法還是控制住自己的發作,也就是忍,看對方是有意還是無意,是什麼樣的動機,心裡才有底,也才能有所應對。
4.讓: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個“讓”和“忍”有異曲同工之處,先“忍”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讓”。
還是回到剛才話題,對方撞到你,你忍了下去,然後判斷出對方是故意的,這時候你選擇“讓”,就是為了避免上當。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很多“讓”的功夫,例如讓老弱婦孺先走,因為你能理解到他們的艱難,這個“讓”無形中提升了你自己的胸懷;別人因為一點不開心的事對你發脾氣,但當你判斷出他是因為受情緒所幹擾,這時候也可以選擇讓他贏一下,特別是應對“垃圾人”,“讓”是最好的策略。
當然,不能凡事都忍讓,若是自己的根本利益,還是要強勢去爭取一下,因為有些人就是欺軟怕硬,你一昧的忍讓助長了他繼續欺負你的氣焰,那這時候就不能忍讓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小事可以忍讓,涉及到自己根本利益及原則的前提,則不適用此條。
5.淡: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隨著時間會變成雲煙。很多小事其實我們不需要太過介懷,老是放在心上也會傷害到自己的神智。但是,看淡應該建立在自己很多事要做的基礎上,否則一昧的看淡也如同阿Q精神勝利法,越是強迫自己看淡,反而越會壓抑自己本應發作的戾氣。
例如我前面還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即便是這個同事的話傷害到我,但我想著前面還有很多事要做,自然無暇顧及對方說了什麼話傷害了我,因為我在做事過程中轉移了我的注意力。
如何看淡,就是要讓自己忙。
我日常要做的事很多,除了工作,還有健身、讀書及做家務,這些事都分散了我對不良情緒的注意力,且在做事過程中,這些負面情緒自然而然的“淡”了。
6.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現在的我是很平凡且平淡的,因為我能做到靜、緩、忍、讓,總體而言就是,我的平凡無非是等待對方的表現,對方有所表現,我才能自然而然的捕捉到其性格特點,方能從容應對。所以我的平凡既是偽裝,也是一種從內而外的力量,我善於等待對方的表現,我做事時也不會鋒芒畢露的讓他人覺得不快,就是用一種很平凡很平淡的方式去為人處世,讓周圍的人與我交流時都能覺得愉悅,因為我本身不搶別人的風頭,也有這個定力去看別人的表現。
平衡,則是我對世界更高層次的理解,這個世界講究因果報應,也講究陰陽調和,人如果太過奢靡,那他離敗家的日子也就不遠了,為什麼呢?平日太過奢靡,勢必會給他帶來更多的不良習氣,而這些習氣也會腐化他的性格,無形中會得罪很多人,最終樹大招風反生禍,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原理。所以在平日,我們要去平衡自己行為,不要當透明人,也不要招搖過市,萬事貴在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