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49432695371

    古詩的發展歷程是: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 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305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 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的梵音學的影響,中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 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即格律詩。近體詩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餘”。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燕子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