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力水手858

    衣服是買布請裁縫做的,鞭炮是一掛一掛拆散裝口袋一個一個點燃放的,花生,瓜子是自己家炒的,沒有春晚,但是很熱鬧

  • 2 # 天高雲淡72492675

    七十年代的人,經濟條件沒有現在好,但是過年的喜慶不比現代人差。八毛六分錢一斤的豬肉買上三五斤,就過年了。孩子們穿著媽媽做的新衣服,盡情的玩。沒有春晚,家家有廣播。不唱流行歌,都愛唱樣板戲。

  • 3 # 雲中雀看看

    記得八零年左右吧,每年除夕年夜飯後,父母領著很小的我和哥哥,去離得很遠的朋友家看電視,看到10多鍾回家,放炮後睡覺。

    那時晚上提個蠟燭小燈籠,出去放炮,放的都是“豐收小鞭”,都是拆開一個一個放的,那是過年最快樂的事情。

  • 4 # 敬墨304

    70年代大集體,公社的口號是餃子吃到井沉上,幹到臘月卄九(年除夕)吃完餃子就下手(幹活)。那叫什麼年,想想就怕人。

  • 5 # 原野167666352

    八十年代過大年,青菜豆腐皮臘肉,爆米花開炒蠶豆。除夕乾飯使勁撐(肚皮),初一早飯糊糊盛(玉米糊)!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貧困百姓的過年,只有除夕,莫得初一!如今過年好又多,不忘過去那般苦。珍惜現在,好好生活!

  • 6 # 老村長6312

    記憶深刻的就說七六年吧,豬肉一元羊肉六角,滿大街帖標語“反擊右傾翻案風”,家家放鞭炮,在東方紅的樂曲聲中,打著紅旗,舉著毛主席像,拿起工具去平田整地,熱鬧極了!中午進門有煎肉拉麵,那個香啊!關鍵是沒愁的事,沒怕的事,有毛主席給撐腰作主,即便天塌下來也難不倒華人!

  • 7 # 小兵180154611

    七十年代過大年和現在過大年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我認為八十年代前過大年很有意義,因為當年過大年人人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地過著一個既樸素有意義的春節。而今過大年由於物價不穩定,房價,孩子讀書,社會的就業,大學生畢業後何去何職等等的許多問題影響著所有人的心態而導致過大年沒興趣熱鬧歡樂狀況,以前沒有思想壓力負坦面對新年的到來。而今思想壓力負擔過重面對新年到來而失去熱鬧狀況,就是這樣的差別,很多同志評論說得很透徹很實際,也是我們當年時代的親身寫照,永遠記憶著。

  • 8 # n次方368

    50後,小時候過年大人心最苦,小孩子不懂事放個鞭炮,一個一個放。吃個花生米說,炒個雞蛋,炒蒜薹,木耳那時候的奢侈品。但是吃不飽就沒有了,只能一樣品嚐一下。但是也是很多家庭吃不上的。現在生活是我們這代人做夢都不敢想的,當時的夢是能吃飽就可以了。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感恩鄧小平的領導。現在感恩黨的好政策。

  • 9 # 使用者正言

    年是窮也過,富也過,什麼人都得過。對於過來人談談七十年代怎麼過大年。大家知道,七十年代還實行憑票供應,買什麼東西還用供應證,如糧票,布票,副食證,糧食供應證等。在城市過大年,市民都是憑證購買一定量的肉,魚,米,面等年貨,按人頭供應,每個家庭也就買點肉,包餃子,炒幾個菜就算過大年了。農村相比好一點,因為自已喂的年豬可宰殺,還有雞鴨鵝,所以,七十年代農村的農民生活相對好一點,自留地種點菜供家中食用,過年比城市居民豐盛一些!

  • 10 # 尼山布衣

    我是70後,小時候總盼望著過年。過年意味著能吃到肉、穿新衣服,還有放鞭炮、放煙花等很多好玩的。

    臘月初八是農村過年的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臘八粥是用紅豆、豇豆、小米、花生、大棗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之意。到了臘月二十三,北方俗稱“小年”,是“灶王爺上天之日。”這之後,年味也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都要忙著置辦年貨,殺豬宰羊,蒸饅頭、炸過油菜。老家的風俗是當鄰居炸過油菜時,是不能隨便到人家去串門的,否則人家會不高興。調皮的孩子此時會在村裡大街小巷肆無忌憚的把點燃的鞭炮往行人面前仍過去,看到路人驚慌失措的表情,往往引來孩子們的陣陣壞笑……

    大年三十要貼春聯。除夕晚上要祭祖。擺上雞、魚、肉,水果等貢品,倒上美酒,點燃香燭,然後按長幼的順序依次上香跪拜。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祭拜完畢,才能吃年夜飯。首先要把第一碗水餃端給長輩吃,大人依次坐定,最後才能輪到小輩,這充分體現尊老孝道的家風傳承。

    大年初一,從這天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拜歲,迎新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道賀新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我們這裡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俗(寓意一年得以素淨)。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過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我們這裡對新女婿稱為“新客”。岳父、岳母這時也拿出最高的禮節招待新女婿,往往請村幹部或村裡、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來陪“新客”。新客第一年來岳父家,無論長幼都做“主賓”首席的位置,以示對新女婿的重視。剩下幾天裡,除了走親訪友外,就是鄰里之間相互宴請。一直熱鬧到正月十五鬧花燈,看大戲,熱熱鬧鬧的年味方漸漸淡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懷疑他愛不愛你時,他就是不愛你。”這句話絕對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