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7197936035

    試為解答如下:

    帶皮香蕉的味道

    16歲那年,他以超出重點高中50分的成績,考取了省城的一所中專校。

    他選擇上中專,事與心違。懵懂少年的心,曾對自己的學業描繪好美麗的彩虹——上重點高中,考取北大或清華……然而,初中三年,他目睹了家中的變數,大哥以3分之差,被大學拒之門外,長達兩年一蹶不振;父親因脾腫大,動了切除手術,失去了勞動能力:不識字的母親因誤用農藥。把20畝揚花結穗的稻子,噴灑得顆粒無收。

    他中考的優異成績。沒有給家人帶來驚喜。反而是左右為難的幽怨。母親的一句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三兒讀書!”如一聲春雷,驚醒了冬眠在自己美好人生中的他——上中專。不但避免重蹈大哥高考落榜給家庭帶來傷害的覆轍:而且中專畢業國家包分配,有了工作,就可分擔母親生活的重擔……

    省城中專校園的時光,對於別人,處處充滿了新奇;對於他,像一張無邊的網,籠罩著他委屈自卑的心靈!儘管他的錄取成績,被同學們和老師欷歔著想觸控他背後的故事。但他把心靈包裹得像一隻蛹。始終不準備破繭化蝶!

    他的舉止,被班主任,一位年輕的東北女教師關注。女教師沒有從正面瞭解他錄取成績背後的故事,只是以他優異的成績推選他做學習委員。

    轉眼到了中秋節,近路的和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陸續回家過節,留在校園的,只是路遠的,和一些家庭貧困的同學。也包括——他!女教師的家遠在東北,她把對家人的思念轉移到班上沒回家的同學身上——月餅、水果……女教師拎到了教室外可以賞月的走廊上,沒回家的同學呼啦著搬朱了桌椅,學著老家敬月的風俗擺起了月餅、水果。他被女教師陪他們賞月而感動。大家圍成圈,挨個唱著各自家鄉敬月的民謠,女教師把他拉到身邊,像姐姐一樣陪伴他,漸漸地,他也沉浸在賞月的喜悅中,也清唱了一首家鄉的敬月民謠……

    敬月過後,大家開始分享食品。面對眼前的食品水果。他很木訥,尤其是一掛金黃的香蕉誘得他舉手不止——因為他從沒看見過香蕉!女教師發現了他的窘迫。微笑著掰了一根香蕉遞到他的手中,他被老師猜中心意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動得無聲落淚,他顫抖著,吃起香蕉,帶皮!片刻,一種澀中裹甜的甘味漫過他的舌、喉……他真想感嘆天下竟有如此美味的水果!然而,一位快嘴的女同學,熱情而驚訝起來——香蕉,你怎麼連皮一起吃啦!頓時,他羞得停住咀嚼的嘴,恨自己的無知!女教師連忙制止住那位正準備教他如何吃香蕉的女生,掰下一根香蕉,自己也帶皮咬了一口,一邊咀嚼,一邊微笑著跟大家講解:

    “許多水果的皮,含有豐富的營養,香蕉皮也不例外,而且香蕉皮的味道很不錯的!不信,你們試試,告訴我香蕉帶皮吃的味道?”那位女生一時不解老師的怪止,不情願地咬了一口帶皮的香蕉。

    “澀中裹甜!以前真沒吃出過香蕉這樣的味道!”“香蕉皮的硬,香蕉肉的軟,真是軟硬兼施!”“……”大家七嘴八舌談論著香蕉帶皮吃的味道……

    夜深了,賞月的走廊,女教師仍陪著他,講著香蕉皮味道以外的人生,他來到陌生的城市,第一次被人關懷起心靈……

    成年後,他家中一直常備香蕉,他吃香蕉,一直連皮吃,他喜歡那種澀中裹甜的味道,像人生,更像東北女教師愛的味道,回味無窮……

    1、文章運用了那種敘述順序?有什麼好處?

    2、結尾“他喜歡那種澀中裹甜的味道,像人生,更像東北女教師愛的味道,回味無窮……”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3、文章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人物,試分析“女教師”這一人物形象。

    4、解釋括號內詞語的含義。

    省城中專校園的時光,對於別人,處處充滿了新奇;對於他,像一張無邊的網,籠罩著他(委屈自卑)的心靈。

    參考答案:

    1、倒敘,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2、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諦,生活的真諦,意識到了人生就是苦中帶甜的,艱苦的生活也有它的意義與價值,也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他也明白了東北女教師的愛,明白了女教師對學生的感情——嚴中有愛,愛中有嚴,他也明白了女教師在和風細雨中是自己學會了堅強地面對生活。

    3、女教師是一位對學生心中有愛的教師,她的愛深沉而細緻,她的愛無聲無息,她的愛又是充滿人生智慧的。這些集中體現在她對獨到異鄉的“我”的關注與關懷,幫助與開導,體現在她對班裡所有學生的愛與教育,體現在她的語言與行動中。

    4、“委屈”的意思是“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裡難過”。這裡用來修飾“我”的“心靈”,表明“我”在求學的過程中,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交往中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夠公平,有難過之情,也有些抱怨之意。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這裡是指“我”在家庭生活貧苦的壓力之下心理負擔很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甫在哪首詩中對比了自己青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