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段友出征灬寸草不

    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天下母儀的典範。但是孔子母親顏徵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同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後代在顏邑做邑首,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成為顏氏,孔子的母親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氏,生孔子,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從司馬遷記載當中,印證了三個史實:顏氏女、野合和圩頂。 關於顏氏女,史料記載甚少,出現很晚的《孔子家語本姓解》是這樣說的:“孔子之先,宋之後也。……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當時,孔子的父親年紀約在六十多歲,而顏氏女不滿二十歲,讓她心動的原因,除了孔父的“聖王后裔”、“武力絕倫”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門當戶對”。 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但歷來儒家都避諱此說,認為有失“聖人”體面,才有《孔子家語》粉飾之說。其實,對“野合”之事,傾向於他們兩人未婚同居。 至於“圩頂”的說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願望,有一個傳宗接代、傳承宗廟的兒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禱才懷了孕,父母給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則暗示出人頭地的意思。孔子約三歲時,叔梁紇病故,葬於防山,後顏氏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徵在的父親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徵在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丘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矇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徵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丘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徵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唸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係,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裡受到貴族式教育。孔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親的嚴傳身教外,不僅得到了顏氏宗親的支援,也得到魯國姬氏大族的照顧。 孔子貴族的身份,不僅得到顏氏家族的承認,也得到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得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時,昭公兵敗奔齊,孔子也亦奔齊避亂。 孔子與顏氏家族,因為母親的緣故,也保持相當親密的關係。孔子早期弟子中,顏路作為顏氏家族的一員,親屬關係不會走遠,後來的仲由,也是娶顏家之女作為妻子。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在衛國,是因為衛靈公接受顏讎由的推薦,給孔子發出邀請,請孔子到衛國做官。仲由是顏讎由的妹夫,顏讎由是孔子母親的同族人,彼此來往密切,訊息靈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還有顏回、顏幸、顏祖、顏高、顏之僕、顏噲、顏何等。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係,才有了《禮記·檀弓》裡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顏徵在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藉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與孟母教子相比,孔母雖然少了些經典的範例,但是作為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能夠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身後,我們依然可以說,是因為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扁豆與白扁豆是同一種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