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板料在彎曲過程中外層受到拉應力, 內層受到壓應力, 從拉到壓之間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壓力的過渡層稱為中性層; 中性層在彎曲過程中的長度和彎曲前一樣, 保持不變, 所以中性層是計算彎曲件展開長度的基準。
2. 中性層位置與變形程度有關, 當彎曲半徑較大, 折彎角度較小時, 變形程度較小, 中性層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處; 當彎曲半徑變小, 折彎角度增大時, 變形程度隨之增大, 中性層位置逐漸向彎曲中心的內側移動. 中性層到板料內側的距離用λ表示。
展開計算的基本公式:
展開長度 = 料內+料內+補償量
1)一般折彎:(R=0, θ=90°)
L=A+B+K
1. 當0≤T≤0.3時, K=0
2. 對於鐵材:
a.當0.3≤T≤1.5時, K=0.4T
b. 當1.5≤T≤2.5時, K=0.35T
c. 當 T>2.5時, K=0.3T
3. 對於其它有色金屬材料如AL,CU:
當 T<0.3時, K=0.4T
注: R≤2.0時, 按R=0處理.
2)一般折彎 (R≠0 θ=90°)
L=A+B+K K值取中性層弧長
1. 當T≤1.5 時 λ=0.5T
2. 當T>1.5時 λ=0.4T
3)一般折彎 (R=0 θ≠90°)
L=A+B+K’
1. 當T≤0.3 時 K’=0
2. 當T<0.3時 K’=(u/90)*K
注: K為90時的補償量
4)一般折彎 (R≠0 θ≠90°)
K值取中性層弧長
注: 當R≤2.0, 且用折刀加工時, 則按R=0來計算, A﹑B依倒零角後的直邊長度取值
5)Z折1(直邊段差)
1. 當H>5T時, 分兩次成型時,按兩個90°折彎計算
2. 當H≤5T時, 一次成型, L=A+B+K
K值依附件中引數取值
6)Z折2(斜邊段差)
1. 當H≤2T時, 按直邊段差的方式計算, 即: 展開長度=展開前總長度+K
K=0.2
2. 當H>2T時, 按兩段折彎展開(R=0 θ≠90°).
7)抽孔
抽孔尺寸計算原理為體積不變原理,即抽孔前後材料體積不變;一般抽孔 ,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引數見右圖 (設預衝孔為X, 並加上修正係數–0.1):
1. 若抽孔為抽牙孔(抽孔後攻牙), 則S按下列原則取值:
T≦0.5時取S=100%T
0.5<T<0.8時取S=70%T
T≧0.8時取S=65%T
一般常見抽牙預衝孔按附件一取值
2. 若抽孔用來鉚合, 則取S=50%T, H=T+T’+0.4 (注: T’是與之相鉚合的板厚, 抽孔與色拉孔之間隙為單邊0.10~0.15)
3. 若原圖中抽孔未作任何標識與標註, 則保證抽孔後內外徑尺寸
4. 當預衝孔徑計算值小於1.0時, 一律取1.0
8)反折壓平
L= A+B-0.4T
1. 壓平的時候, 可視實際的情況考慮是否在折彎前壓線,壓線位置為折彎變形區中部;
2. 反折壓平一般分兩步進行
V折30°
反折壓平
故在作展開圖折彎線時, 須按30°折彎線畫。
9)N折
1.當N折加工方式為墊片反折壓平, 則按 L=A+B+K 計算, K值依附件中引數取值。
2.當N折以其它方式加工時, 展開演算法參見 “一般折彎(R≠0 θ≠90°)”
備註:
a.標註公差的尺寸設計值:取上下極限尺寸的中間值作設計標準值。
b.對於方形抽孔和外部包角的展開, 其角部的處理方法參照<產品展開工藝處理標準>, 其直壁部分按90°折彎展開。
1. 板料在彎曲過程中外層受到拉應力, 內層受到壓應力, 從拉到壓之間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壓力的過渡層稱為中性層; 中性層在彎曲過程中的長度和彎曲前一樣, 保持不變, 所以中性層是計算彎曲件展開長度的基準。
2. 中性層位置與變形程度有關, 當彎曲半徑較大, 折彎角度較小時, 變形程度較小, 中性層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處; 當彎曲半徑變小, 折彎角度增大時, 變形程度隨之增大, 中性層位置逐漸向彎曲中心的內側移動. 中性層到板料內側的距離用λ表示。
展開計算的基本公式:
展開長度 = 料內+料內+補償量
1)一般折彎:(R=0, θ=90°)
L=A+B+K
1. 當0≤T≤0.3時, K=0
2. 對於鐵材:
a.當0.3≤T≤1.5時, K=0.4T
b. 當1.5≤T≤2.5時, K=0.35T
c. 當 T>2.5時, K=0.3T
3. 對於其它有色金屬材料如AL,CU:
當 T<0.3時, K=0.4T
注: R≤2.0時, 按R=0處理.
2)一般折彎 (R≠0 θ=90°)
L=A+B+K K值取中性層弧長
1. 當T≤1.5 時 λ=0.5T
2. 當T>1.5時 λ=0.4T
3)一般折彎 (R=0 θ≠90°)
L=A+B+K’
1. 當T≤0.3 時 K’=0
2. 當T<0.3時 K’=(u/90)*K
注: K為90時的補償量
4)一般折彎 (R≠0 θ≠90°)
L=A+B+K
1. 當T≤1.5 時 λ=0.5T
2. 當T>1.5時 λ=0.4T
K值取中性層弧長
注: 當R≤2.0, 且用折刀加工時, 則按R=0來計算, A﹑B依倒零角後的直邊長度取值
5)Z折1(直邊段差)
1. 當H>5T時, 分兩次成型時,按兩個90°折彎計算
2. 當H≤5T時, 一次成型, L=A+B+K
K值依附件中引數取值
6)Z折2(斜邊段差)
1. 當H≤2T時, 按直邊段差的方式計算, 即: 展開長度=展開前總長度+K
K=0.2
2. 當H>2T時, 按兩段折彎展開(R=0 θ≠90°).
7)抽孔
抽孔尺寸計算原理為體積不變原理,即抽孔前後材料體積不變;一般抽孔 ,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引數見右圖 (設預衝孔為X, 並加上修正係數–0.1):
1. 若抽孔為抽牙孔(抽孔後攻牙), 則S按下列原則取值:
T≦0.5時取S=100%T
0.5<T<0.8時取S=70%T
T≧0.8時取S=65%T
一般常見抽牙預衝孔按附件一取值
2. 若抽孔用來鉚合, 則取S=50%T, H=T+T’+0.4 (注: T’是與之相鉚合的板厚, 抽孔與色拉孔之間隙為單邊0.10~0.15)
3. 若原圖中抽孔未作任何標識與標註, 則保證抽孔後內外徑尺寸
4. 當預衝孔徑計算值小於1.0時, 一律取1.0
8)反折壓平
L= A+B-0.4T
1. 壓平的時候, 可視實際的情況考慮是否在折彎前壓線,壓線位置為折彎變形區中部;
2. 反折壓平一般分兩步進行
V折30°
反折壓平
故在作展開圖折彎線時, 須按30°折彎線畫。
9)N折
1.當N折加工方式為墊片反折壓平, 則按 L=A+B+K 計算, K值依附件中引數取值。
2.當N折以其它方式加工時, 展開演算法參見 “一般折彎(R≠0 θ≠90°)”
備註:
a.標註公差的尺寸設計值:取上下極限尺寸的中間值作設計標準值。
b.對於方形抽孔和外部包角的展開, 其角部的處理方法參照<產品展開工藝處理標準>, 其直壁部分按90°折彎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