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天下抱不平

    有的民辦教師甚至比公辦教師的能力強的多,只是因為到當時多種原因造成,沒有機會轉為公辦教師。如那時候有花錢買的還有透過關係進來的,也有冒名頂替的,還有內招的,還有接班的,所以那時候的公辦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公辦教師給辭退的民辦教師當學生也不夠格。

  • 2 # 平凡的幸福4114

    民辦教師不比公辦教師差,更不需要自卑。

    民辦教師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就像現在的“被臨時工”一樣,你能說臨時工就一定能力差嗎?

    民辦教師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補充教育戰線的後備隊員,當時由於教師資源不足,在邊遠山區湧現出大量的民辦教師,他們擔負著沉重的教學任務,領著廉價的薪資,無怨無悔的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有一些民辦教師被轉正了,還有一大部分沒那麼幸運,一直是民辦教師。

    民辦教師在教育戰線上的付出不應該一推了之,無論是自行離開,或者是後來的被辭退,總之,都是曾經為教育事業付出的人。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他們都老了,過的還好嗎?

    民辦教師們,不用自卑。你們的付出有目共睹,你們用辛勤和汗水澆灌的祖國花朵,遍地開花,應該驕傲。

  • 3 # 踏雪尋冰兒

    作為一個原來的民辦教師,當時教學時我確實有自卑感,但決不是我們民辦教師的能力比公辦教師差,那時的我們剛剛高中畢業,高中生在當時一個村甚至是一個鄉也是屈指可數的,那時公辦教師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有些甚至初中都沒上完接班的。我們有自卑感關鍵有兩個方面。

    一是,不能同工同酬,我們民辦教師一般都是擔任教學骨幹,擔任班主任之職,課時比較多,可我們的工資卻是天壤之別,公辦教師掙現金一月一發多者上千元,可我們的工資一年一發,多者一月也不過百元,有的到年終還不給現金,撥到村裡帳上,我們管它叫〝綿花錢〞,那時是村辦學校,學校歸村裡管轄。這種天地之差,我們能不自卑嗎?

    第二就是,用當地話說:我們工不工農不農。當時的民辦教師社會地位比較低微,公辦教師被認為是國家幹部,而我們民辦教師被視為農民,更確切地說,還不如農民,農民有土地,有責任田,可我們什麼也沒有,你說我們能不自卑嗎?

    更讓我們自卑的是現在,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由於客觀原因退出了民辦教師舞臺,從新走入社會,象無頭蒼蠅一樣從新尋找屬於自已的位置,以前的成績都付之東流。

    最後祝願所有的原民辦教師,都能重新找到自已的位置,繼續為社會發光發熱。

  • 4 # 京京EM

    民辦教師,按現在的說法屬於鄉村教師的一部分。準確地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農村學校嚴重缺乏教師,招聘了當地當時的初中,高中畢業生,為當地學校代課,由當地村委會支付工資,這些人員稱為民辦教師。

    民辦老師的去向。到目前,基本上沒有民辦教師了。大概分四種情況:

    1,升職當過村,鄉,或縣一些部門領導,這類過得比較好些,退休後待遇不低。

    2,透過考試招生考試進修,成了正式公辦教師,現在大部分已退休,有的也接近退休了,這部分也還算幸運。

    3,通過當地優惠政策,轉正了一部分,這些人由於文憑問題,待遇不算高,退休前達到中級職稱教師待遇不錯了,這些人退休後,工資兩千左右,在農村,能維持基本生活。

    4,被清退回家,這些人又回到農民身份,根據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適當打發了點補貼,算作補償吧。這些過得最差的,青春已不再,又沒有掙得養老金,不僅僅自卑,而是無奈。

    學校教育需要有高素質教師,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各方面還很落後,補充的大量民辦教師,作出了應有貢獻。他們幾十元一月的工資,確實太少,但過得很充實,幹得也起勁。他們沒有自卑,非常樂觀,不怕辛苦。對當時的公辦教師,非常羨慕和崇拜,稱他們為真正的知識分子,只是希望自己能轉正,與那些真正的知識分子成一類,就心滿意足了。當時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公資相差就幾塊,十幾塊,但在民辦教師眼裡,那叫吃“國家糧”,僅此而已。他們最想得到的是代表知識分子的那張文憑和身份,有了它,才可以擺脫農民身份,成為“鐵飯碗”擁有者。因為當時農民太苦太累,民辦教師還是很有優越感的。他們知道,隨著教育形勢發展,民辦教師終究要退出歷史舞臺,因為大中專生不斷地補充到各個教育崗位。沒有文憑,文化程度又低的民辦教師逐漸被取代。這時的民辦教師,不是比公辦教師差的問題,而是真正失業,迴歸農民身份了。

    作為民辦教師,在特定時期,為農村教育作出應有貢獻,青春不再,又無法發展,如果在他們年老力哀時,而不感到自卑和無助,應該怎麼樣對待他們呢?

    我是京京,回答問題,關心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 y51手機一直重啟最佳化系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