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藝術上,精煉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線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裡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瞭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裡生髮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尋,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裡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餵奶給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藝術上,精煉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線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裡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瞭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裡生髮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尋,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裡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餵奶給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