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週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減少,甚或點滴即淨,或經期縮短不足兩天,經量也少者,稱為月經過少,又稱經水澀少。一般認為經量少於30毫升,相當於西醫月經不調中的月經稀少。 -------------------------------------------------------------------------------- 月經過少診斷要點 月經週期正常,經量很少,甚或點滴即淨;也有經期縮短不足兩天,經量亦少,為本病的診斷要點。本病常為閉經的前驅表現。 月經過少可與月經週期異常並見,如月經先期量少或月經後期量少。 如屬口服避孕藥或肌注避孕針而導致月經過少,則應停藥,並可參照本病論治。 月經過少的診斷,一般是指連續發生二次以上。如一貫月經正常,突然月經過少者,應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產,或異位妊娠所表現的少量陰道出血,必須進一步做有關檢查以鑑別。 -------------------------------------------------------------------------------- 月經過少辨證分析 月經過少,有虛有實。虛者多因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傷腎。腎氣不足,精血不充,衝任匱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經過少;也有氣血來源不足或久病大病失血,以致血海空虛,經血乏源而月經過少者。實者或因血瘀,或因痰溼,邪阻胞脈胞絡,血行不暢,以致經量減少。 月經過少應從月經的色、質及有無腹痛等辨其虛實。一般經色淡、質稀、腹無脹痛者,為虛;經色紫黯、夾血塊、腹痛者,為血瘀;經色淡紅、質粘膩、形體肥胖者,為痰溼。屬於先天不足者,經水素少;後天損傷者,則經水逐漸減少。驟然經量減少者,則多為實證。亦有突然大病亡血,而致血枯經少、甚至經閉者。 本病虛證多,實證少。故治療重在滋腎養血,充養天癸,使任通衝盛,血海滿溢。即使是瘀滯或痰溼,慎不可過用攻破,以免重傷氣血,使經血難復。 -------------------------------------------------------------------------------- 月經過少辨證論治 腎虛型 【證見】 經量素少,或病後或反覆流產後經量明顯減少,經色淡黯質薄。腰痠膝軟或足跟痛,或頭暈耳鳴,或少寐多夢,或陰中乾澀。眼眶黯,或面斑多。舌黯紅少苔,脈細弱或沉細尺弱。 【治法】 補腎養血調經。 【方藥】 1.主方歸腎丸(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處方:菟絲子20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15克,山藥30克,茯苓30克,香附10克,巴戟天15克,肉蓯蓉15克,何首烏20克,紫河車15克。水煎服。 若偏於腎陰虛者,選加二至丸、生地黃、玄參。若偏於腎陽虛者,選加淫羊藿、仙茅、補骨脂、益智仁。 2.中成藥 (1)滋腎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偏腎陽虛或腎陰陽俱虛。 (2)六味地黃丸,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腎陰虛。 血虛型 【證見】 月經量少,或點滴即淨,或行經時間不是兩天,經量澀少。經色淡無塊,伴有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怔忡。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 養血調經。 【方藥】 1.主方滋血湯(王肯堂《證治準繩·女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黃20克,黨參20克,白朮15克,茯苓20克,山藥30克,北黃芪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養血當歸精,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養血補腎湯(劉熙政《湖北中醫雜誌》1982.6) 處方:當歸、雞血藤、丹參、炙黃芪、菟絲子、覆盆子、紫河車各15克,川芎、甘草、熟地黃各10克,木香6克。 (2)化裁四物湯(張作超《廣西中醫藥》1986.9) 處方:當歸9克,川芎4克,熟地黃15克,仙茅根15克,淫羊藿12克,鹿角膠10克(烊化),香附子12克,紫河車15克,益母草12克,雞血藤15克,巴戟天15克,北黃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腎虛、血虛兩證型雖不相同,但由於腎虛,精不足以化血,血虛不足以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為月經的物質基礎。因此,臨床上常在補腎中佐以養血,或在養血中又佐以滋腎,使精充血足,經源充盛,而經水自調。 血瘀型 【證見】 經行澀少,經色紫黯,有血塊,小腹脹痛拒按。舌質紫黯,或有小瘀點,脈細或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調經。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醫宗金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赤芍、白芍各15克,熟地黃20克,桃仁15克,紅花6克,益母草30克,雞內金12克,香附子12克,丹參20克,枳殼15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益母調經丸,每次10丸,每日3次。 (2)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 痰溼型 【證見】 月經量少,色淡紅,質粘膩,月經常後期或稀發。形體肥胖,胸悶嘔惡,或帶下量多。舌淡苔白膩,脈滑沉細。 【治法】 化痰燥溼,溫腎健脾。 【方藥】 主方蒼附導痰丸(葉天士《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加減 處方:茯苓20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蒼朮10克,香附子12克,枳殼15克,神曲15克,制南星9克,黨參20克,破故紙15克,淫羊藿10克,當歸15克。水煎服。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減少,甚或點滴即淨,或經期縮短不足兩天,經量也少者,稱為月經過少,又稱經水澀少。一般認為經量少於30毫升,相當於西醫月經不調中的月經稀少。 -------------------------------------------------------------------------------- 月經過少診斷要點 月經週期正常,經量很少,甚或點滴即淨;也有經期縮短不足兩天,經量亦少,為本病的診斷要點。本病常為閉經的前驅表現。 月經過少可與月經週期異常並見,如月經先期量少或月經後期量少。 如屬口服避孕藥或肌注避孕針而導致月經過少,則應停藥,並可參照本病論治。 月經過少的診斷,一般是指連續發生二次以上。如一貫月經正常,突然月經過少者,應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產,或異位妊娠所表現的少量陰道出血,必須進一步做有關檢查以鑑別。 -------------------------------------------------------------------------------- 月經過少辨證分析 月經過少,有虛有實。虛者多因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傷腎。腎氣不足,精血不充,衝任匱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經過少;也有氣血來源不足或久病大病失血,以致血海空虛,經血乏源而月經過少者。實者或因血瘀,或因痰溼,邪阻胞脈胞絡,血行不暢,以致經量減少。 月經過少應從月經的色、質及有無腹痛等辨其虛實。一般經色淡、質稀、腹無脹痛者,為虛;經色紫黯、夾血塊、腹痛者,為血瘀;經色淡紅、質粘膩、形體肥胖者,為痰溼。屬於先天不足者,經水素少;後天損傷者,則經水逐漸減少。驟然經量減少者,則多為實證。亦有突然大病亡血,而致血枯經少、甚至經閉者。 本病虛證多,實證少。故治療重在滋腎養血,充養天癸,使任通衝盛,血海滿溢。即使是瘀滯或痰溼,慎不可過用攻破,以免重傷氣血,使經血難復。 -------------------------------------------------------------------------------- 月經過少辨證論治 腎虛型 【證見】 經量素少,或病後或反覆流產後經量明顯減少,經色淡黯質薄。腰痠膝軟或足跟痛,或頭暈耳鳴,或少寐多夢,或陰中乾澀。眼眶黯,或面斑多。舌黯紅少苔,脈細弱或沉細尺弱。 【治法】 補腎養血調經。 【方藥】 1.主方歸腎丸(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處方:菟絲子20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15克,山藥30克,茯苓30克,香附10克,巴戟天15克,肉蓯蓉15克,何首烏20克,紫河車15克。水煎服。 若偏於腎陰虛者,選加二至丸、生地黃、玄參。若偏於腎陽虛者,選加淫羊藿、仙茅、補骨脂、益智仁。 2.中成藥 (1)滋腎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偏腎陽虛或腎陰陽俱虛。 (2)六味地黃丸,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於腎陰虛。 血虛型 【證見】 月經量少,或點滴即淨,或行經時間不是兩天,經量澀少。經色淡無塊,伴有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怔忡。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 養血調經。 【方藥】 1.主方滋血湯(王肯堂《證治準繩·女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黃20克,黨參20克,白朮15克,茯苓20克,山藥30克,北黃芪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養血當歸精,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養血補腎湯(劉熙政《湖北中醫雜誌》1982.6) 處方:當歸、雞血藤、丹參、炙黃芪、菟絲子、覆盆子、紫河車各15克,川芎、甘草、熟地黃各10克,木香6克。 (2)化裁四物湯(張作超《廣西中醫藥》1986.9) 處方:當歸9克,川芎4克,熟地黃15克,仙茅根15克,淫羊藿12克,鹿角膠10克(烊化),香附子12克,紫河車15克,益母草12克,雞血藤15克,巴戟天15克,北黃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腎虛、血虛兩證型雖不相同,但由於腎虛,精不足以化血,血虛不足以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為月經的物質基礎。因此,臨床上常在補腎中佐以養血,或在養血中又佐以滋腎,使精充血足,經源充盛,而經水自調。 血瘀型 【證見】 經行澀少,經色紫黯,有血塊,小腹脹痛拒按。舌質紫黯,或有小瘀點,脈細或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調經。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醫宗金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10克,赤芍、白芍各15克,熟地黃20克,桃仁15克,紅花6克,益母草30克,雞內金12克,香附子12克,丹參20克,枳殼15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益母調經丸,每次10丸,每日3次。 (2)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 痰溼型 【證見】 月經量少,色淡紅,質粘膩,月經常後期或稀發。形體肥胖,胸悶嘔惡,或帶下量多。舌淡苔白膩,脈滑沉細。 【治法】 化痰燥溼,溫腎健脾。 【方藥】 主方蒼附導痰丸(葉天士《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加減 處方:茯苓20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蒼朮10克,香附子12克,枳殼15克,神曲15克,制南星9克,黨參20克,破故紙15克,淫羊藿10克,當歸15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