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航島
-
2 # 歷史檔案館
在2020年初,美國航天媒體評論了2019年的全球月球探測行動,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除了嫦娥4號,其他的行動全都是失敗的。這是因為在這一年發射的三個月球著陸器當中,只有嫦娥4號成功降落在了月球的背面,以色列發射的創世紀號和印度發射的維克拉姆號都在月球的正面摔得粉碎。考慮到月球背面的著陸難度要比月球正面高得多,這樣的成績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和國家之間科技實力的差異。
【月球9號是第一個在月球上軟著陸成功的探測器】
然而在為嫦娥4號自豪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在月球登陸這個問題上只是後來者,走在前面的是美國和蘇聯。我們之所以不說俄羅斯,是因為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迄今為止還沒有實現過哪怕一次外星球著陸。應該說人類的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在蘇聯時代能做到的事情,為什麼在俄羅斯時代反而做不到了呢?如果我們回顧歷史,看一看蘇聯月球探測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事實證明要做到這件事,即使對當時的美國和蘇聯來說,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嫦娥4號和嫦娥3號在月球降落的過程,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秘密。月球到地球的距離是38萬千米多,光要跑一秒多鍾,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用影片遙控的方式來操作月球軟著陸,就必須先等著電視訊號從月球上傳送回來,等操作人員看清情況作出判斷之後,再把操作指令傳送回去。這個過程僅僅是無線電波來回跑,就要用掉兩秒多鐘的時間,兩秒多雖然聽起來是一個很短的時間,但對於高速運動體來說,會引起巨大的距離偏差,我們且不要討論月球著陸器,就是普通汽車以每小時五十千米的速度,兩秒多的時間也足夠跑出去10多米,如果忽然出現了其他車輛或者行人,這十幾米的距離足夠造成交通事故了。
因此要想實現月球軟著陸,只能採用著陸器自主操作的方式。嫦娥3號和嫦娥4號採用了人工智慧輔助的辦法。但是在美國和蘇聯開展月球競賽的六七十年代,還沒有人工智慧可以投入實際使用。所以,美國和蘇聯採取了不同的辦法,美國的辦法就是發射載人飛船,真的把活生生的宇航員裝在飛船裡登上月球,靠人力來現場操縱飛船著陸。在發射之前,NASA還專門研製了複雜的模擬器,供宇航員在地球上反覆訓練,早期的訓練以模擬器墜毀為多。但是,阿姆斯特朗最後畢竟還是掌握了飛船的著陸技術。
蘇聯的命就比較苦,因為兩大航天巨頭科羅廖夫和切洛梅的個人矛盾,分散了蘇聯寶貴的航天資源。後來蘇聯科學院最終向蘇共中央提出建議,要求兩個人必須合作。可是之後過了沒有多久,科羅廖夫就因病去世了,接替他的米申沒有科羅廖夫的才華。蘇聯載人登月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這個原因導致的。
【蘇聯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巧妙的著陸器方案】
但是蘇聯在無人探測器登月的問題上卻取得了第一,這是因為蘇聯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登月方案。我們觀察嫦娥3號和嫦娥4號的時候,會看到他是用了三條枝頭向月球表面著陸的,這對於控制系統特別是控制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沒有這麼小、這麼強大的計算機,那怎麼辦呢?蘇聯科學家就把探測器外殼設計成4瓣,扣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球形,然後用一個緩衝氣囊把它包裹起來,頂在運載飛行器的上方發射。進入月球軌道之後,著陸器脫離運載器,向月球表面墜落。探測器在氣囊的保護下,在月球表面彈跳了幾次。等到它不再滾動、姿態基本穩定下來以後,4瓣就自動開啟,把探測器扶正。天線和相機也就暴露出來,可以開始科學探測任務了。應該說,那個時代的蘇聯在精密儀器和製造導航控制系統上的技術水平是不如美國的,所以只能採取這種有點兒取巧的方案。但不管怎麼樣,這保證了蘇聯在無人月球探測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月球9號在月球上的著陸位置,標記著“8”的是此前著陸失敗的月球8號】
即使如此,蘇聯的無人探索月球也不順利。從1963 年到1966 年,蘇聯先後發射了9個探測器,終於迎來了“月球9 號”的成功,為人們發回了關於月球第一批零距離照片。
回覆列表
四十多年前,地球院子舉行了一場巨大的科學盛會,地點美國。參會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高達30萬多眾,匯聚全球精英。該會議的中心主題就是“人類飛天”——把人類送往距離地球30萬公里的月球上,計劃代號為:阿波羅。從計劃誕生到結束,週期為10年。在此期間,除了科學盛會,還有一種較量叫——美蘇航天爭霸。
在盛會的十年期間,美國成功打造的阿波羅17號飛船,載著人成功的飛往月球實現登陸,並返回地球。之後,就再也沒有下文。作為人類科學壯舉,沒能夠得到延續,的確令人惋惜。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村民對美國的登月事件是否真實的質疑聲越來越大。在此基礎上,醞釀出了一個巨大的登月未解之謎。由於,無人能夠前往月球看個究竟。因此,幾十年的真假爭執,一直無果。
那麼,美國究竟為何要拋棄花費巨大心血持續10年之久的科學盛會呢? 截止今天,各路神仙說法各有不一。反方認為,這是美國自導自演的登月計劃。正方認為,再登月不能夠創造價值。不論怎麼說,歷史,究竟是歷史。不論這場科學盛會是成功還是失敗,或是其它因素,真相都將定格在40年前的某一刻。今天的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射到人類再次載人出征月球——嫦娥登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