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主張]
意識流小說家主張讓人物主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地、自發地再現於紙面上,反對傳統小說出面介紹人物的身世籍貫、外界環境、間或挺身而出評頭論足的寫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說”。這個主張最初是由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後來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也表達了類似的主張。
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喬伊斯就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併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藝術技巧]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內心分析]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逝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時間和空間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複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詩化和音樂化]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
[理論主張]
意識流小說家主張讓人物主觀感受到的“真實”客觀地、自發地再現於紙面上,反對傳統小說出面介紹人物的身世籍貫、外界環境、間或挺身而出評頭論足的寫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說”。這個主張最初是由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後來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論也表達了類似的主張。
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喬伊斯就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併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藝術技巧]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內心分析]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逝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時間和空間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複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詩化和音樂化]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