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fgcff

    詩詞原文  採桑子·重陽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澤東   上闋: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下闋: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註釋  重陽: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詩如下: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銅仙金人辭漢歌》⑴。   茂陵劉郎秋風客⑵,夜聞馬嘶曉無跡⑶。   畫欄桂樹懸秋香⑷,三十六宮土花碧⑸。    魏官牽車指千里⑹,東關酸風射眸子⑺。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⑻。    衰蘭送客咸陽道⑼,天若有情天亦老⑽。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⑾。   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像。   寥廓:指宇宙的廣闊。   “採桑子”是詞牌,“重陽”是題目,這個題目確定了詞的內容與重陽節相關。 譯文  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   重陽節又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宛如一山飛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後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後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後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後句只是進一步申說。於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但在這裡,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裡著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說明,必須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但不是慨嘆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裡是說正由於“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以有涯積為無涯,儘可能多地發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展規律,它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象或客觀現實生髮出來,是透過具體感性而顯現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後賓,後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後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後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昇華,兩句是有機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歲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不達意,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說“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為什麼“戰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戰地播種著英雄的頭顱,灌溉著烈士的鮮血,在炮火連天中野菊挺立開放,綻黃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悅?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緊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說在這兩句中,於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麼,緊接著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於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麼“勝似春光”?春天裡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淨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淨,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不全然在於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鬥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託。“秋風勁”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於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江天”句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託,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鹹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象徵,這比那種託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籌,是真正的詩意與精深的哲理的統一,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輝。它首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享受,並從而又給人以剛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啟發。這是詩的最高的意境。   這首詞描寫了重陽節的戰地風光,表現了戰爭勝利後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最愛吃什麼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