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亦詩部落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討伐孫權,諸葛亮和趙雲都曾經勸阻。可是劉備這個時候和關羽犯了一樣的毛病——頭腦發熱,畢竟前半生劉備幾乎和流浪犬差不多,顛婆流離,經常是給人家追著跑,吃的敗仗數不勝數。年過半百終於有了地盤,打劉璋,打漢中,一下子逆襲了,吃了春藥一般,勝仗一個接著一個,就有些飄飄然了。

    正在這個美滋滋的時候,東吳突然背後給了一刀子,奪了荊州不說,還把自己最倚重的兄弟關羽給幹掉了,別說劉備了,擱誰都怒火萬丈。

    所以,這個時候誰勸也沒用,就是法正還活著,結果和諸葛亮、趙雲差不多,聽不進去,為什麼?給兄弟報仇是一方面,關鍵不打孫權是不會把吃下去的“肥肉”(荊州)給吐出來的。必須武力收復丟掉的荊州,順帶狠狠出口惡氣。說不定孫權一緊張還會把自己的老婆孫尚香交出來,再割些地方作為賠償。哈哈

    你說,他能聽進勸阻嗎,不砍你腦袋那就是給你老大面子了。個人見解,莫噴!

  • 2 # Andaylee

    這個問題其歷史並無正面描述,所有的解釋都屬於我們後人根據相關資料的一種人為解釋。我這裡的理解當然也是。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了解荊州對劉備集團的重要性和劉備集團發動對吳戰爭時的戰略預期。

    劉備得到巴蜀地區後實際已經將巴蜀定位為自己的戰略後方,這塊地盤擁有天然的地利、豐足的糧食生產供應,這是發展自身勢力天然的供給地。但如向北發展,有茫茫山川,不利後勤供應。向東便被荊州扼守咽喉。雖然這時漢中已經到手,但漢中的後勤供應都是成都供應,漢中本身的糧食產量甚至根本不足以保證漢中守軍的用度。而一定要向北就勢必要佔領隴西平原,利用那裡的農作物產出來支撐之後的發展。而彼處屬於曹魏的雍涼重地。曹魏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繼承了漢朝在雍涼部署重兵的邊境戰略。劉備想在沒有其他方面配合以分曹魏重心的情況下奪取雍涼,難度比從劉璋手裡拿下益州要大得多得多,所以,荊州是劉備手中絕不可丟失的戰略前沿要地。

    很多後人都從《三國志·法正傳》最後的幾句話推測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但我認為不是。其一.荊州在諸葛亮為劉備的戰略規劃中是必不可少的,沒有荊州,向東發展水路連荊口都因水中暗礁、灘塗而無法越過,荊州的擁有者只需少量水軍扼守江口,蜀漢連一條檬艟都無法越過。蜀漢政權要爭奪天下就只能向北,而向北的劣勢太明顯。其次.呂蒙偷襲荊州屬於孫權主動背棄同盟。“名”和“義”都站在蜀漢一方。再次.如果關羽被殺、荊州被奪還沒有實際動作讓“天下”知道,就會造成劉備政權的孱弱,實際上就會促使魏吳聯手對付蜀漢。畢竟曹、孫的關係並非曹、劉那樣天然的敵對,只是因為一時的生存必要才成型的孫劉聯盟遠沒看上去的那麼牢固。而蜀漢以一隅之地能抵禦住魏吳的聯手嗎?

    所以我個人認為諸葛亮並不反對劉備伐吳,兩人的區別在於一個“度”。劉備因為戰爭前期的順利性忽略了這個“度”最終兵敗身亡。而諸葛亮的區別是以戰促和,奪回荊州,然後恢復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魏。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裡的“東行”並非指從成都東征,而是孫權請和後的再“東行”。

  • 3 # 小穎說

    個人看法,劉備根本不想跟孫權開戰,可是自己兄弟死了,總不能連個屁都不放,用仁義治國的劉備將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所以復仇只是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實際價值,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劉備只帶了四萬人馬還不帶諸葛亮、趙雲。戰爭初期劉備只是想隨便打打敗了就回,可是沒想到的是竟連連獲勝,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奪取峽口、巫地、秭歸還聯絡了蠻王沙摩柯帶一萬蠻兵參戰。劉備這時已經忘乎所以了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飄”了,以為憑自己就能奪回荊州為關羽張飛復仇,竟不顧六月酷暑山林茂密將大軍從秭歸遷往前線“猇亭”因山路艱險只能百里連營,給陸遜火攻創造了大好時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篩選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