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乙己亂彈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其實我倒不覺得噴氣式飛機會看上去很小,之所以題主產生這種感覺,估計源於缺少全面的瞭解,以及缺少對比參照物有關。或者也可能是現代噴氣式飛機較為整體化的設計,影響了人的直接觀感。
我們先看看二戰的活塞戰機,比如這架著名的錢斯沃特F4U“海盜”艦載機,它擁有W型下彎的摺疊機翼和特別大的“風扇”,顯得粗壯有力。再掛上一票炸彈、火箭,更是顯得威武不凡,如同海空中翱翔的巨鷹。
可能正是這種傳統的十字形翼身佈局,讓人產生了更大的觀感刺激,再與粗短厚實的機身搭配起來,顯得它們分量十足。
然而與一架F/A-18“大黃蜂”並排起來,我們就會發現這大小的差距實在不是一般的“巨”,很顯然過去的活塞機是沒法與現代噴氣式戰機比較體型的。
你看,只要有參照物,二戰的活塞機根本表現不出來什麼巨大,上圖是F16、A-10與兩架P51同飛,看座艙蓋都能比出體積了吧。
還有F/A-18與一代名機F6F的伴飛場景,地獄貓當年好歹也是五大三粗的水桶,比起具有更先進氣動設計、強調高速飛行的現代噴氣機,圓滾滾的身材顯得蠢萌蠢萌的。
也就更大型點的活塞機能略微“競技”一下,比如上圖的F7F“虎貓”,看看它與“雄貓”的伴飛,是不是相當有意思?
如果扛出圖-22M這樣的大型噴氣式轟炸機,那麼活塞又得被比下去了。
-
3 # 鐵匠工坊
大小這玩意得看對比啊,沒有對比哪來的大小呢?
當然我先說結論吧,世界戰鬥機的發展從螺旋槳戰鬥機到噴氣機時代,其實都可以看做從輕型化逐漸重型化趨勢的一個演變。對戰鬥機來說更大的體積意味著需要更強大的發動機,也就會有更大的載重,更強的空戰能力,所以說戰機發展起來一直有這樣一個重型化的趨勢,40年前的重型戰鬥機擺在現在有可能他就只能算輕型戰鬥機。
世界上最早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雖然這玩意本身是作為偵察機用途發明的,但卻是第一種具有空戰能力的飛機。而當時他的體積有多大呢?長度6.88米,翼展不過11.2米,戰鬥全重也只有600公斤左右,可以說是一架很迷你的飛機。而即便在一戰當中,所有的戰鬥機也都是這種類似體型的輕型飛機。
而到了二戰期間,戰鬥機就開始有了輕型化和重型化之分,此時的輕型戰鬥機以蘇聯二戰中產量最大的雅克-3戰鬥機為例,此時體積已經增大到了長度8.5米,翼展9.2米,看上去與一戰增加不大,但是實際上重量到了兩噸多,發動機功率增加,速度、航程、戰鬥效能也都不可同日而語。
而重型戰鬥機裡以德軍的BF-110戰鬥機為例,體積則有長12.5m,翼展16.80m,起飛重量達到了5到7噸,最大的夜間戰鬥機型甚至能有9噸,也就是說已經與一戰時期的戰鬥機拉開距離了。
再往後到了冷戰階段,首先必須知道的是,最初的噴氣式戰鬥機大多是在舊有的螺旋槳戰鬥機的基礎上改造而來,例如蘇聯的雅克-15就是從雅克-3改造而來,換了克里莫夫RD-10噴氣式發動機,體積上與雅克-3大部分引數保持一致。
但是戰後的一代機、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之間體積的差距也在逐漸增加。
例如一代機的米格-15長度只有機長10.102米,翼展不過10.085米,正常起飛重量5噸左右;
二代機的輕戰米格-21就到了長度13.945米、翼展7.15米、正常起飛重量7.37噸的水平;
二代機的重戰米格-23長度 16.70米、翼展13.97米、正常起飛重量15.7噸;
三代機的輕戰(米高揚設計局沒有三代輕戰,所以拿美華人的將就一下)F-5長14.45 m,翼展8.13 m,正常起飛重量7.142噸;
三代機的重戰米格-25長19.75米、翼展14.01米、正常起飛重量36.72噸,已經比二代重戰的引數高出不少了(當然這玩意屬於發展畸形)。
四代機就沒有很嚴格的輕型和中型、重型的界限了,例如蘇-27長度 21.9米、翼展14.70米、正常起飛重量20噸。從這之後,戰機技術突破困難,所以戰鬥機體積和重量上也有一定的恢復、變得相對固定、最終也就成了這樣的一個態勢。
回覆列表
這個題目有點不嚴謹、把噴氣式飛機概念化了,啥飛機大??
波音“B47-400”是標準的噴氣式飛機它:機長:70.6米、翼展64.4米、空重量達到178噸、小不小?
俄羅斯的“圖160”戰略轟炸機也是噴氣式作戰飛機它:機長:54.09米、機翼全展開55.70米。
不小吧?
大名鼎鼎的“蘇-27”戰鬥機也是噴氣式飛機它:機長21.93米、翼展14.70米、最大起飛重量33噸,小不小?
無論是噴氣式(渦噴/渦扇發動機)還是窩輪螺旋槳飛機的外行尺寸大小與飛機的用途有關係。
飛機的外行尺寸大小與採用什麼型別的發動機無關。
螺旋槳飛機也有單人單座的小飛機。
世界上最小的噴氣式飛機是:BD-5微型飛機:機長4米、翼展5.2米、它就是在螺旋槳式微型飛機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飛機大小與用那一類發動機沒有直接關係。
(圖八、九是世界上最小的噴氣式微型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