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還處於原始宗教的階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本民族的祭司“畢摩”、巫師“蘇尼”在彝族地區有一定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川、滇毗鄰處的大、小涼山較為突出。
2、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環境複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服飾在質地、款式、紋式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徵。大體可根據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為六大型別。
3、建築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幹欄式”住宅。
4、飲食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5、語言文字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6、文學
彝族民間文學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詩歌、神話、傳說、童話、寓言、諺語、謎語。絕大部分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
7、曆法
“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傳統曆法,不按月亮盈虧為週期,而是地球繞太陽為週期,故稱“太陽曆”。
擴充套件資料:
彝族的族稱: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地區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稱中,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彝族約佔總人口的1/2。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的彝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等。貴州的彝族自稱“糯蘇”、“納”、“諾”、“聶”等。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
彝族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還處於原始宗教的階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本民族的祭司“畢摩”、巫師“蘇尼”在彝族地區有一定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川、滇毗鄰處的大、小涼山較為突出。
2、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環境複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服飾在質地、款式、紋式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徵。大體可根據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為六大型別。
3、建築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幹欄式”住宅。
4、飲食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5、語言文字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6、文學
彝族民間文學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詩歌、神話、傳說、童話、寓言、諺語、謎語。絕大部分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
7、曆法
“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傳統曆法,不按月亮盈虧為週期,而是地球繞太陽為週期,故稱“太陽曆”。
擴充套件資料:
彝族的族稱: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地區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稱中,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彝族約佔總人口的1/2。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的彝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等。貴州的彝族自稱“糯蘇”、“納”、“諾”、“聶”等。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