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中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伏羲女媧華夏為古漢族的自稱,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用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現被用作中國和漢族的稱呼。“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即為“炎黃子孫”。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繼位於舜當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在上古為中央大國,“夏人”即為“中國之人”,“華夏”即為中國的代名詞。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久而久之便成了漢族的代名詞。中國可信文獻中,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偽孔傳將其解釋為“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1]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2] 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族隨著生存空間的擴張而繁衍壯大,到漢唐時期人口文化經濟達到空前高度,到宋時人文各項領域達到頂峰,“漢人”這一詞彙到了蒙元時期被蒙古人廣泛地稱呼華夏族。及至後來又有漢族之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不照顧媳婦月子,不幫忙帶孩子,婆婆老了你會照顧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