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矛也31
-
2 # 冷泉村夫
沒法調整了,做了一輩子科研工作,現在都退休了好幾年了。但欣慰的是,年輕時受毛主席教導和前輩學者的言傳身教,曾經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中不僅獲得國家和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更重要的是曾經大量運用於生產實際中,為社會產生了非常大經濟效益,有的科研成果多少年了至今還在應用。為指導和普及相關技術除合作撰寫出版多部著作外,更是獨立撰寫出版著作多部。發表論文幾十篇,不少都被評為優秀論文。而且治學嚴謹,撰寫一本專著至少要四五年時間,發表論文間隔沒有低於一年時間的。一句話,就是實事求是做對國家有功德的事,雖然一生沒有多少錢,但國家照顧的也溫飽有餘,所以從不後悔走過的路。
-
3 # 溪谷20
調整"職業規劃"?有點言重了吧?但透過"裴鋼事件",確實會讓許多科研工作者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在被質疑"學術造假"之後,究竟怎樣的調查才能讓公眾(尤其是同行)更信服?尤其是在涉及到重大基礎理論問題時,實驗結果的高度可重複性是不是充要條件?有很多時候,孤立的實驗記錄的真實性,孤立的實驗資料、圖表、照片的真實性,並不能等同於全部實驗的真實性!更不能等同於實驗結論的正確性。而實驗結果的高度可重複性,才是整個實驗真實性的最有力證據。以"高度可重複性結果"為依據得出的實驗結論才可能是最接近於正確的結論。
-
4 # 蒲公英zhengxuetang
未來的日子裴鋼太難了。不要再出現僱……事件……
堅定自己地臨床實踐和臨床應用造福於人類健康事業不動搖!
-
5 # 生物醫學科普愛好者
因裴剛事件會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怎麼會問這個問題?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就不喝牛奶了?因為瘦肉精就不吃豬肉了?科研工作者跟普通人相比,有一個無與倫比的榮譽,就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會留下足跡,因為發表的論文會載入歷史。幾百年後,我們的後人雖然不知道你是誰,是男是女,是帥哥還是美女,但如果他想找你,查你的論文就可以了。讀碩士時,一位同學的論文需要引用19世紀英華人發表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是國內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一本科技書籍,但當時國內書籍對引用文獻的格式無統一規範,很多參考文獻只有作者和刊物的資訊,無論文的題目。而當時學校的碩士論文規範又要求引用文獻必須有論文的題目,當時可沒有網際網路,為了查到這篇文獻的題目,我這位同學可花了很多精力,最後還是透過學校赴英國交流的一位老師才幫他在英國查到了這篇文獻的題目。這件事讓我很感慨,這位英國作者可能想不到,在100多年後的中國,有一位碩士生在苦苦地查詢他發表的論文題目。在我看來,曹雪濤院士和裴剛老師的論文事件是正面事件,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中這件事會督促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更加嚴謹,對實驗結果反覆核實。裴剛老師發表論文的PNAS期刊屬於一區,2000年的影響因子是10.7左右。目前打假主要關注的都是這些發表在一區的牛人文章。可我知道國內很多發表在3,4分雜誌上的論文造假情況更嚴重,只是沒人關注罷了。很多人抱著僥倖心理,為了職稱、基金、按時畢業等各種原因,心想著反正沒人關注,自己也不是大牛,不惜造假將論文發表出去。可有沒有想過,也許幾十年後,你可能功成名就,成為聚光燈下的明星人物時,有人會用顯微鏡檢視你的科研成果,這些人可能是你曾經的同事,可能是與你有利益衝突的旁人等,你所擁有的一切光環瞬間消失。即使有人或組織罩著你,造假也將成為你人生中一個汙點,即使你一生只有這一個汙點,但人們記住的只有這個汙點!
-
6 # 董志博士
一個行業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系統出現的問題需要用時間系統的解決。其實每一個的內心,都已經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分了。
-
7 # 吾老3
這原本是科學的問題和態度,卻被有些人視為道德和法律問題,這是不是扭曲太大啦?科學就是規律性,科學態度就是求真,科學精神就是爭辯。饒毅提出的質疑本沒錯,這是科學家的工作精神和態度,他在科學探索中發生裴鋼的論文有假,這樣的質疑是基於他的研究團隊按照裴鋼提供的論文證辯過程實驗結果,沒有可複製性。這本應裴鋼研究團隊出來解辯,論文有沒有問題,經過實驗證明其有複製性就罷了,然而,這樣的事情怎麼就讓所謂的道德委員會來判斷?道理委員會成員有多少人是這項研究的專業科學家?他們在一起做過實驗嗎?怎麼判斷的?就是一些人坐在一起口頭判斷的嗎?所以,從這樣的事情看,有些所謂的權威部門兒就豪無科學精神,完全是將科學問題行政化,亂彈琴!
-
8 # 耳順耳順
你這是什麼邏輯呀?一個職業,一個行業出現了一兩個造假事件,那麼這個行業這個職業也都是假的了,也都得跟著倒黴嗎?
-
9 # 高山之巔abc
不會,理由很簡單,從事科學研究是因為熱愛科學研究,崇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對裴鋼院士課題組發表於1999年的實驗研究資料及其相關科學結論的可靠性的質疑客觀地反映了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研究過程和獲得的資料需要具有可重複性。如果不能被自己實驗室或別的實驗室重複,要做出認真說明,並考慮撤銷原來發表的論文。這個行動本身不能意味著原來產生這個研究資料的研究人員主觀造假,也可能是因為對資料的分析不準確,或者過於依賴偶然出現的滿足期望的資料。有的實驗重複起來可能非常困難,但如果實驗資料和相關結論科學意義重大,也要創造條件進行重複實驗。
-
10 # 雲彩cs
真正的科學是不懼怕質疑的,反之,更需要質疑,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播科學。
遇到質疑就退卻甚至單純反抗,那就證明很可能就有“貓膩”。
當年愛因斯坦被質疑得一塌糊塗哩。
回覆列表
裴鋼事件按現有結論,談不上事件,舉報者與被舉報者平平而過,什麼事也沒有,任何經驗教訓也沒體現,對人們又有什麼觸動呢 ?就像倆人見了面,問聲“吃了沒有”一樣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