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隨著城市化的程序,越來越多的人住到了城市,遠離自然,而鄉村之人也多因學校自然教育的失敗而對自然愈加陌生。人們縱然有想去感受自然的衝動,卻不知如何下手,旅遊也只是看看風景罷了。因在植物園工作有餘閒,對如何將植物知識和對自然的激情與能量傳遞與別人多了一些思考。

    大多公園、植物園或動物園都收集了若干的動植物,少則幾百,多則成千上萬。來植物園遊玩的人多被講授一些新奇怪異的植物。比如,有的花是黑色的,有的果大,有的形狀獨特,有的氣味幽香等等;或串聯一些笑話,這像男人的XX,那像女人的OO,這樹摸一摸打麻將杆上花,那樹酒瓶棕抱一抱酒量大,還有光棍樹碰一碰一輩子討不到老婆等等,諸如此類。

    對於自然,獵奇固然有趣,但這樣的方式很難培養出長久興趣。如何培養對自然的興趣?

    首先,要更正一些關於“自然”的誤解。自然不一定指的就是西藏、天山、香格里拉、玉龍雪山、大理蒼山洱海、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這些“原始自然”的地方。網路上常常講述的這些火熱的旅遊“勝地”,大多因旅遊炒作而起,綁架了自然。自然其實很簡單,房前屋後、花壇裡、人行道樹上,都是“自然”,何況乎城市的公園、郊區這些生機勃勃的地方呢?

    其次,生命不分好壞。垃圾堆裡也能迸發出生機,春天一到,四處飛舞的蠅蟲和花絮不就是大自然最有力的畫作嗎?街道的梧桐樹、泡桐、老槐樹、丁香、迎春花、紫藤和十姊妹,地裡的油菜花、大豆、水稻、玉米、麥浪、土豆、芫荽、蔥,甚至甘藍菜,牆角的車前草,瓦楞上的紅景天、地黃,河邊的蘆葦、垂柳,水裡的荇菜,每一個都是動人的畫面。桃李杏,梅竹菊更是頗有古風雅韻,見了還能附上幾句詩詞。

    熱帶雨林物種雖然豐富,但多混亂,林中壓鬱,早期的開拓者認為熱帶缺少溫帶四季變化,將其稱為“鬱郁的熱帶”。加之林中蚊蟲叮咬,多數沒經驗之人闖入林中,往往多添一份憤恨。高山雖壯美,但因其峻險,難以到達,只能遠遠一看。沙漠也頗為震撼,但估計沒多少人願意親自去趟一趟。在我看來,現階段所謂的“自然”之地,多為開發景區,雖也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培養自然情愫,多無益處。特別是對於無基礎知識儲備之人,多為遭累。

    自然情趣的培養還得從個人生活之地周遭的自然環境開始

    莊稼、水果、食材、藥膳可為第一步。詩人兼植物學家莫非說:“最簡潔的植物分類就是,可食的與不可食的。豬就是這麼做的。”

    欲成為自然愛好者,那就先用嘴巴去認識周圍的植物吧,去吃、去品嚐,大豆、蠶豆、豌豆,青菜、青筍、青稞等等,關心糧食和蔬菜吧。過去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現在得反過來說,“吃過豬肉,但沒見過豬跑”。只需把吃過的東西認一認,稻穀、小麥、玉米、茶葉、蔥、姜、蒜、辣椒、土豆、小米、高粱、粟稷、菽薇等,就基本入門了。言吃,但不僅僅侷限於吃,需關心吃什麼、怎麼吃、如何才有滋味。吃中自然包含著眾多學問。另外攝影、詩歌、語言文字、文學與東西方文化中動植物可為第二步

    透過文化的角度來欣賞自然之美,經典《詩經》裡就描述了若干的動植物和自然場景,妙趣橫生,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蒼耳、蒹葭、茺蔚、飛蓬、益母、車前,蜉蝣,讀懂這些詩意的文字,便懂得了古人如何理解這些動植物和如何描繪自然界的。

    分類學和系統進化可為第三步。高手眼裡的自然界是相連繫的,鬱金和黃姜是親戚,屬姜科,玉米和青稞相近,屬禾本科。高手看到的是一個歸類、細分且相連的世界,看到了植物與植物,動物與植物,生物與環境間相互交織的複雜世界。透過可食的糧食蔬菜-----詩歌文化裡的植物--------到野外森林中的稀奇植物,這一基本認知過程,實際上是從簡到難,最後到探尋的過程,相信多數人能走上喜歡植物的道路,動物亦如此。擁有一定量自然知識後,則當改變“用胃思考"的方式,試著用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或者屈原的問天,乃或倉頡的語言去思考自然,領會先人思考的模式,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思考模式。

    熱愛自然大多還源於細緻的觀察自然。僅看一次是很難看得到自然之趣的,更難以領悟到生命的大道。馬馬虎虎看自然,就好比植物不動一樣,細細看自然,動物也能變成植物樣。

    比如,在不同的季節,草叢呈現出不同顏色:春夏是綠色的,秋冬是灰色的。蝴蝶也不斷變化著自身的顏色,將自己很好的隱藏在草叢裡,保護自己不被捕食。很多自然的秘密就是這麼深藏在野外,需要細緻的觀察力才能發現。

    最後,成為一個自然愛好者吧。先用你的鋼筆和相機去記錄你的家鄉,你的城市,你會更加熱愛你生活的土地與自然。

  • 2 # 寬平雜談

    熱愛自然,敬畏自然,認為天人合一,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或一分子時,就應該會像愛自己一樣,愛自然,成為自然的愛好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繁殖佛手盆景?